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理论调研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强力促进自治州加快发展

第A7版:理论调研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 年 07 月 19 日 星期日   07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强力促进自治州加快发展

——新形势下全州扶贫工作冷思考

吕小平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没有农村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贪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扶贫开发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基础不稳、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平地起。”神圣的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中央、省、州委的部署,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坚决打好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

一、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州紧紧围绕“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累计投入各项扶贫专项资金15556.12万元,实施完成了全州122 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15793 户、89772名贫困农民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农机具购置等生产性增收项目和人畜饮水、村级卫生室等基础实施及公益性项目;对1.93万人(次)农牧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对1062名农牧民劳动力进行了“雨露计划”劳动技能培训,年均输出农牧民区剩余劳动力达6.99万(次),劳务人员年人均创收在1000元以上;落实热贡艺术旅游纪念品开发等7个特色产业化项目;组织实施了卡加等8项易地扶贫项目。累计解决了35.19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州困贫人口由2005年底的8.41万人减少降到2010年底的3.22万人,全州农村牧区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43.04%下降到2010 年的16%;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977.10元提高到2010年的1369元。

(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2011年至2014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深入及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开展了各项扶贫开发工作,项目争取和投资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四年项目总投资达3.3 亿元。实施完成全州106个贫困村的村推进项目;实施了一批以热贡艺术雕塑工艺品加工、欧拉羊种畜繁育基地建设,综合市场、黄果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扶持劳动18000余户、8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截止2014年底,全州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未的9.02万人减少到3.26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十一五”的45.5%降至16.1%,农牧民人均收入由3031 五_______增加到5730元,比“十一五”未增长8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差距进一步扩大。黄南、果洛、玉树三个藏族自治州同处三江源核心区,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属于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单一民族成分比例最高的自治州、而且经济社会发展也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后,基础实施和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明显改善,与同属三江源的黄南、果洛州形成明显的差距。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原有的排序“黄果树”被打破,“树果黄”是现有的发展状况和排序。因此,加快推动黄南藏区的发展,尽快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对于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二)州穷民贫,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零一零年翻一番。”“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可见,增收是民生之道。实现收入倍增目标是向全国提出的总体要求。作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起点低、收入基数低,如果与发达地区同样翻一番,相对差距仍然很大。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州扶贫对象仍有12.38万人、占全州农牧业总人口的60%,贫困人口所占农牧业人口比重在青海省8个州、地、市位居第三。全州经济总量小、起点低、年增长绝对值小。根据2010年对相关要求指标比较显示,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43.68亿元,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第八位;2010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032元,比全国平均数低2887元,比青海省平均数底831元,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第七位。2010年全州地方一般财政收入仅为1.21亿元,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第八位。全州90%以上地方财政支出靠中央财政补助,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任务艰巨,更无力支持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事业。贫困人口占比在全省靠前,而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占比却靠后,因此,单靠我州自身发展,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十分困难。

(三)生存条件严酷,就地脱贫难度大。境内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4 摄氏度,各类灾害频发,特别是雪、旱、雹灾时有发生,贫困群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无法在原居住地彻底摆脱贫困。

(四)农牧民增收难。2011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31元,比全省低出约1577 元,而贫困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只有1369元,远远低入国家的新贫困标准。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91.37%,而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也占全州贫困人口的98%以上。受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农牧民的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加之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因病、因灾、因残、因教育费用负担等因素的影响而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五)发展任务繁重。州、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生态保护任务繁重,基层政权建设薄弱。

(六)维稳任务繁重。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在打“台独”牌失利后,现在改打藏独牌。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起,我州维稳工作任务变得日益繁重。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项事业的发展,牵扯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很多,无形中又拉大了与其他一些地区的差距。

三、新形势下全州扶贫工作思路

(一)打好基础、补齐短板

2015年是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创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为“十二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年,也是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很大篇幅讲扶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是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6 年时间,从目前看,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中产阶层比重稳定增加,到时候可以完成主要经济指标,但要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很不容易。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做不好,不但贫困群众不满意,人们也会怀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实性。

我州的扶贫开发工作正处于“解决温饱转入顽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初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新格局面。只强调脱贫不强调致富是不符合黄南发展的新要求,只强调致富不强调巩固温饱和脱贫成果,也不符合黄南的现实。因此,我们要走“温饱十脱贫十致富=黄南扶贫开发之路”,在此基础上要走“脱贫十致富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新的扶贫开发之路”,要逐步形成“自我脱贫十自我致富十自我发展=现代扶贫开发之路”。以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为准,以“造血”为主,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开发,让老百姓从“要我发展、让我小康”变为“我要发展、我要小康”,真正实现自我发展。黄南小康的短板在6%的贫困农民,贫困群众奔小康的短板主要在自我发展能力弱(文化程度低、底子薄、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差、自然环境恶劣。)

(二)明确任务、精准扶贫、创新推进。

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区域发展,全面落实扶贫政策。重点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倒查、抽查、挤出水分、夯实基础。专项、行业、社会扶贫都要瞄准贫困村贫困户。研究制定健全干部驻贫困村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职责任务,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不仅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而且要建好用好服务好,切实发挥精准扶贫生力军、催化剂作用。认真落实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意见;落实建立贫困县约束退出机制文件,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严肃处理;强化金融扶贫政策,对贫困群众实施特惠金融措施;丰富社会扶贫手段,重点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

(三)创新方式综合扶贫

我们要将扶贫开发做为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维护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真实性的重大问题,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毫不动摇地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等奋斗目标。同时,要根据新常态提出的挑战,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育新理念: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村到户互相结合,把精准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把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各方面支持与贫困地区自身奋斗相结合,把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现全面小康,“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是中央的殷切期望,也是全州各族群众的奋斗目标。我州近20万农牧民人口中,有12.32万新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短板和难点都在农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因此,我们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导向不变、重点不移,有机融合平安与振兴工程和国家对藏区的特殊扶持政策,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依托,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中,拓展对口援青扶贫,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推动生产要素更加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各族群众。

一是产业扶贫。要实现由输血型到造血型的转变,最重要的的是搞好产业扶贫。立足村情民愿,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方向,为本村搞一项或若干项产业,把它培育成支柱产业,进而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如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利用紧靠李家峡国家公园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

二是项目扶贫。从农牧民群众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搞帮扶,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项目。如盖学校、修路、农田水利建设、游牧民定居等等。从突破单个的扶贫项目抓起,逐步延伸覆盖,扩大成果,务实贫困地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事业。如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智力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的根本所在是智力扶贫。扶贫要先抉智,就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从教育这个根本抓起。好多地方、好多家庭之所以贫困落后,是和接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必须把教育扶贫摆在优先的位置,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如:加大基础教育、对“两后生”进行学费、生活费补助等。四是技术扶贫。主要靠帮带和专业性培训的方式,注重培养农牧民的生产技术和传统手艺,使他们有一个技之长,依靠一门谋生发展的技能和手艺实现脱贫奔小康。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如泽库虽是纯牧业县,在和日乡有石雕技艺,以雕刻为主进行培训,做大做强石雕工艺。

五是政策扶贫。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从政策的字里行间寻求脱贫奔小康的空间。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优惠政策的倾斜支持,既要运用综合性政策,也是注重用好单项政策,在用足、用好、用活政策上下功夫。如同仁县争取国家连片开发资金,实施全国独一无二的金黄果连片种植。

六是文化扶贫。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搞好扶贫开发,注重把那些文化积淀深厚,有特色有影响力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要载体。如同仁县的藏戏,历史悠久,可以组建发展一些小演出队,送戏下乡,既可开群一条新的致富途径,也可丰富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

七是信息扶贫。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农牧民缺乏实用而有效的致富信息,尤其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劳务信息等方面。相对而言,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所掌握的信息量要比农牧民群众丰富的多。因此,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提供筛选机制,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大学生村官多用心、多操心,把那些有用的,能够帮助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农牧民群众。

八是对口扶贫。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能,有着相对的部门优势,要依托联点帮扶单位和干部的专业职能优势开展对口帮扶,使扶贫开发更有针对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如妇联利用开展妇女工作的优势,组织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发挥“半边天”的作用,撑起家庭一片蓝天。

九是爱心扶贫。针对在自然灾害发生、非正常因素致贫情况下,对特殊困难的群体e 及时提供爱心扶贫。如在重大节庆日、自然灾害发生时,因病,因灾发生困难时,要对贫困农牧民群众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重树信心,早日摆脱贫困。

十是易地扶贫。实行差别化政策、有条件的整村搬迁,暂时无条件的,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插花”式搬迁。如利用省扶贫给予黄南平安与振兴工程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零散搬迁带动易地搬迁,使农牧民群众从无法生存,无条件发展的困境中走出来。

十一是造血式扶贫。脱贫的主体是农牧民,扶贫的主体是干部。扶贫攻坚的关键,是怎样把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的强烈愿望,变为他们自身强大的造血功能,摆脱依赖扶贫和等靠要的思想,加强引导、教育和启发,运用第四种力量激发其内生动力,把“要我脱贫,要我小康”变为“我要脱贫,我要小康”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动力,逐步从“输血型扶贫变为造血型扶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

(本文作者系原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

记者:王玉兰 编辑:李生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