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这是今年7 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边州光东村调研时看到部分村民还在使用传统旱厕时的一席话。
2014 年12 月13 日,在和江苏镇江村民交流时,习近平说,我很关心农村旱厕改水厕问题。他说,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
由此可见,“小厕所,大民生”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农村旱厕改水厕势在必行,城市如厕更应现代化了。
州府隆务镇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尤其是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更是令许多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近年来,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道路逐年扩展,各式建筑拔地而起,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却也常会在路上遇到这样的尴尬,想方便却不知厕所在哪的“尴尬”,相信许多人都有所体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不要说初来乍到的城市新客人,即便是一些久居隆务的老市民,出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半径,恐怕也一时难以找到应急方便的好去处。
几年前,姑且可以说是一两年前吧。新建的州体育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是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场内新建的公厕也给前往体育场的市民和群众带去了不少的方便。
如今,体育场进口处、康乐北路、夏琼北路都陆续设置了公共卫生间。城市公共厕所的条件、设施比以前都大有改善,应该说,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带来的尴尬。但通过笔者近期的观察,如厕难问题不但在隆务仍然存在,且过之而不及。成为一个看似简单甚微,实则真实的普遍性问题。
这些所谓的城市公共卫生间长期“铁将军”把门,厕外粪便堆积、狼藉一片,苍蝇翩翩飞、龌龊污浊不堪入目。此前,我报“曝光台”栏目相继报道了《哭泣的隆务河》、《小树也要穿冬衣》、《汽车运输站周围的“风景线”》等一系列关于城市不文明现象及城市环境保护当中存在的“短板”。新闻人以新闻为“利刃”向读者及社会各界发起保护环境、做文明市民的倡议。但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不但没有引起各界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还让媒体的舆论监督形同虚设。无形中,媒体的呼吁、记者的责任也成为了摆设。
有媒体报道说,国内一些地方,尤其是发达区域的城市出现了一种新职业——专职导厕员,月收入达数千元,如厕之难可见一斑。
就笔者看来,造成州府如厕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日渐扩大,人们无法充分掌握城市公厕的布局信息,不了解某个局部区域的厕所分布情况。城市公厕整体数量不足,常常是“人在街道口,厕在街道尾”,就是急急寻找,终是不相见。即便到了公厕所在地,怎奈公厕或打烊、或铁将军把门,令人尴尬之余无可奈何。兜兜转转,费时费力,就是难解燃眉“内急”。
“小厕所,大问题”,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往往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着城市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水平。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是如今的一个社会共识,如果说衣食住行等是民生大事,那么涉及“出口”的如厕难问题,也同样是关乎民生、不可等闲视之的事情。笔者认为,城市繁华之下,厕所等细节处的点滴改善,方是城市最动人之处。
因此,本报真切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着力解决州府如厕难问题。科学合理的规划、设置,使细微之处与城市的发展速度、城市规模相匹配。创造一个美丽、文明、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