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人物专题 仁青加,为藏戏而生

第A5版:人物专题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日   05

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访之六

仁青加,为藏戏而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级编剧仁青加专访

在很多场合看到过青海省藏剧团、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的演出,无论是在豪华靓丽的剧场还是简陋的三下乡现场,演员们精湛的艺术表演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很多的场合见到过藏剧团的团长仁青加,他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在忙碌中的,电话预约了好几次,终于有了可以和仁青加坐下来聊聊天的一个下午的时间。在我看来严肃认真的仁青加,骨子里其实是及其随和随性的一个人,他非常的健谈,而且我们的谈话总会被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所打断。

一、职业,就这样走近藏戏

仁青加1966年12月出生于同仁县双朋西乡双朋西村,1984年7月从黄南州民师毕业后赴青海教育学院数学专业进修,喜爱文学的他从1985 年开始藏文学的创作,常在报纸上发表藏语诗歌作品。也是在这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黄南州藏族作家多杰才旦介绍到州文工团翻译剧本,当时,这个团正在排演一部大型藏戏《苏吉尼玛》,21岁的仁青加利用半个月的时间翻译完成了诺日团长交代的汉译藏的翻译任务,给十分爱惜人才的诺日团长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1987年7月,仁青加结束在教育学院的进修后,正式调入黄南州文工团工作。

初到黄南州文工团,仁青加被团长安排在文艺创研室学习编剧。在创研室,仁青加根据世界最长史诗《罗摩衍那》的汉语译本编写了生平第一个藏语微缩版的《罗摩衍那》剧本,现在看来,第一个本子未免简单粗糙,但却是他在编剧领域的第一次试水,这让他对藏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仁青加每天都在接触藏戏以及和藏戏有关的一切讯息,在逐渐地走近藏戏这个陌生的领域。在他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部藏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这对他后来认识和研究藏戏不无裨益。

一部藏戏是小时候看过的《智美更登》。那时候仁青加只有12岁,记得有一年隔壁村子演出藏戏《智美更登》,他组织了一帮小伙伴们跑十几里山路去看,看得很入迷,还为剧中人物的悲惨遭遇掉了眼泪。看完戏回家后,他给奶奶绘声绘色地描述戏里的故事,在那么小的时候,仁青加就可以把自己看戏的感受完整地表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藏戏艺术对他的艺术潜能的一种启蒙或者挖掘。另外一部戏是多杰太导演的《苏吉尼玛》,这是非常传统的一部藏戏。记得剧团去夏河演出,连续演了九场。每一场藏戏演到最后剧中主角苏吉尼玛复活的一幕时,很多观众就开始对着舞台磕头,场面让人震撼。仁青加看到这一幕,深受感动和启发,原来好的艺术作品可以具有这样的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净化和温暖人们的心灵。

还有一部藏戏是1995年华本加导演的大型现代藏戏《金色的黎明》,他担任场记。这在当时是非常有冲击力的一部现代藏戏,是藏剧团一种新的尝试。这部藏戏同样去了很多地方演出,反响极好,很多观众都是两眼含泪看完了演出。正是从这几部印象深刻的藏戏中,仁青加彻底领略到了藏戏艺术的无穷魅力。如此,他与藏剧团和藏戏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28年的努力,他不仅成为藏戏行业里的一个专家,而且成为了藏戏项目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回顾过去了的28年职场生涯,仁青加说: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和藏戏走到了一起。

二、进修,在天堂的门槛饕餮

1990 年3 月,到文工团两年之后,仁青加获得了一次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进修的机会。当时他的工资只有几百元钱,而进修的学费需要3000元钱,仁青加没有丝毫犹豫,想办法找熟人去信用社贷款3000元去了上海。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贷款去上学,可以说是一件闻所未闻的奇事。而仁青加,成为黄南当地因为想去上学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是在上海,仁青加感觉自己的思维和视界在被逐渐地打开,他被每一天忙碌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充盈着,思想、观念、意识都在改变之中。仁青加说:正是从上海开始,我正式介入了戏剧艺术,并且深刻地认识到藏戏的价值。

作为一名从高原牧区去往国际大都市上海学习的藏族青年,仁青加首先面对的是艰难的语言文字关。所幸,在上戏,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照和帮助。

当时的班主任孙祖萍,还有他的专业指导老师徐丽萍让他至今难忘,尤其是专业指导老师徐丽萍,总会根据他的特点给他留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或者很少的作业,逐渐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给当时用汉语赶作业很是吃力的仁青加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

当时他们的作业是每周写一个戏剧小品,徐丽萍老师特准仁青加可以只写大致的构思,而不用写具体的人物、对话、故事、情节、结构等。就这样,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仁青加已经可以用汉语写比较完整的作业了,而且他的构思总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和鼓励。他回忆说,那个时候在学院,每周四下午都会有一节“观摩课”,会放一些经典的外国艺术片和影片,记得有古希腊和英国皇家剧团的演出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还有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这些片子成为他们在清寒的读书生涯里每周一次的精神享受。

在上海戏剧学院两年的进修中,仁青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戏剧艺术的各类知识,除了本专业戏剧文学之外,他还学习涉猎了文学、编剧、导演、灯光、舞美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昆曲、越剧等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为他以后在藏戏方面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或许天才便是那些对现状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一种人,他们永远都在梦想着超越和飞翔,迎接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后来,在1997年和2005 年,一心要往外走的仁青加两次赴北京广播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学习,比较全面地进行了电视文艺、影视、戏剧编导专业的研修,一扇扇知识的窗敞开在他的眼前,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知识,让仁青加感到心灵的充实和丰富,他形容自己在天堂的门槛上。或者人就应该这样,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才能不辜负生命赐予我们这每一天的时间。

三、前辈,他们是领航的学者

如果说藏剧团是一艘行驶在隆务河上的艺术之舟,那么在剧团立下了汗马功劳、创编了几部大型藏戏的剧作家多杰太、华本加就是艺术之舟上的两位轮机手。他们也是让仁青加尊重和敬仰的两位前辈。

多杰太和华本加是两位喝隆务河水长大的农家子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人先后进入州文工团从事舞蹈和器乐伴奏工作,80年代初,文工团转型排演藏戏节目,两位艺术尖子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他们在戏剧方面的艺术才华,成为安多藏戏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两位重量级藏族剧作家。

华本加是仁青加尊重的一位前辈,两人虽然在工作中难免因为不同意见而磕磕碰碰,但私底下关系却很好。2005年,仁青加去北京进修前,华本加病重,他去看望华本加,没想到躺在病床上的华本加拿着修改后的《金色的黎明》的本子跟他谈,谈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让他走,那之后的第三天,就传来了华本加去世的消息,仁青加心里非常难过。那次在医院里面谈剧本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华本加。

在他的观念里,华本加编导的藏戏《金色的黎明》是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最好的一个剧本,很有意义,这也是目前仁青加所能接触到的藏戏剧本里最好的一部。多杰太是安多藏戏界的一个骄傲和传奇。1999 年,仁青加成为黄南州歌舞剧团的副团长。他和多杰太团长一起共事,一直到2006年多杰太团长退休。在多杰太任团长期间,仁青加一直作为副手支持他的工作,他们合作的歌舞剧《热贡神韵》后来还拿到了国家文化部的文华大奖,后来拍了《纳桑贡玛的悲歌》,拿到了全国少数民族金奖。

2013 年,多杰太去世。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时间,特意把仁青加叫到家里谈隆务寺藏戏的传承问题,谈寺院藏戏的挖掘和恢复工作,他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全都寄托在仁青加身上,希望他能在藏戏传承方面有所成就和贡献。

华本加和多杰太,是安多藏戏的两面旗帜,他们先后离去,带着多年来积累的对藏戏艺术的研究,仁青加想起他们当初在世时对藏戏的热爱以及他们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每每都很感慨,也很伤感。仁青加说:老辈人对藏戏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能比的。四、剧团,肩负不能舍弃的重任

1999年,在诺日团长的推荐下,仁青加成为黄南州歌舞剧团的副团长。2006年,多杰太团长退休,仁青加成为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团长。上任伊始,他就立下了“三年打基础、五年创品牌、十年创一流剧团”的宏伟目标,做了很多剧团建设方面的工作。在他的意识里,只要剧团工作搞上去了,那么藏戏的传承便不成问题。任团长十年以来,仁青加一步一个脚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改变藏剧团的面貌,使得剧团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目前,剧团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首先是剧团建设。安居才能乐业,上任第一年,仁青加开始着手修建职工住宅楼,同时开始跑办公楼的项目。2013 年,全体职工搬进了崭新的办公楼,有了自己的排练厅。之后,为了解决藏剧团没有演出基地和剧场的困难,仁青加在政府投资50 万元的基础上,组织团里职工集资150万元,把以前的黄南州健身中心改建成了剧团的非遗中心,承接各种大型的演出活动,藏剧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演艺剧场。

其次是人才建设。仁青加认为,文化是艺术团体的灵魂,一个剧团应该重视文化,让有文化的人走专业化的道路。而且他坚持认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如果一个剧团没有文化,那么终有一天会走向失败。

剧团从2007年开始有意识的人才培养,他们先后选派20余人赴省内外各高校学习进修。剧团组建成立了圣雪莲民间艺术团,先后聘用过90 余名编导、作曲、舞美、化妆、服装、乐队等方面的人才,并且培养他们。由于藏剧团招考正式人员的条件比较严格,很多民间艺术团的学员后来都去了别的团体,他们中有70 余人在省内外的各个演艺剧团找到了正式工作,在甘肃、北京、四川、西藏、甘南、海南、祁连、门源、西宁等地的艺术团体都有曾经在圣雪莲工作过的人,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成为了各个专业演艺团体的人才培养基地。仁青加说,我现在每去一个地方,几乎都能遇到在圣雪莲工作过的学员,学员们流着眼泪给我敬酒献哈达,感激剧团曾经对他们的培养。

作为黄南地区唯一的艺术专业团体,黄南州歌舞剧团在培养人才方面对社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剧目的品牌建设工作,是藏剧团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藏剧团在仁青加的带领下,编排出演了一大批精品剧目以及歌舞节目,他任总导演、总编剧、艺术总监,带领全团演职人员创作的精品剧目比比皆是。

1996 年,仁青加任导演并扮演主要角色的大型现代藏戏《藏王的使者》,获得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奖;1998 年,他们编排了大型现代藏戏《金色的黎明》,该戏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2003年,大型雪域风情歌舞《香巴拉的祝福》获全省文艺调演导演一等奖、演出一等奖。他们将原生态的舞蹈、曲艺、藏戏、宗教音乐作为整台晚会的基调,表现传统的热贡艺术,以全新的理念打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独特的视听艺术效果;

2005 年,藏剧团编排大型歌舞《圣雪莲》,整台节目通过真实唯美的舞台艺术手段,将热贡文化领域的独特民俗诗情画意的呈现在梦幻般的舞台上,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其中部分节目在第二届全国曲艺展演中获二等奖;

2006,大型现代藏戏《格桑花开的时候》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综合金奖以及优秀导演奖;2007年,藏剧团编排了第一届热贡艺术节大型歌舞《金色热贡》;

2008 年,剧团开始编排大型热贡风情歌舞集《热贡神韵》,这台晚会以热贡民间原生态歌舞为基调,通过现代舞台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热贡地区的文化历史、人文风貌、宗教艺术。该剧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和最佳文化剧作奖;2009 年,他们编排了庆祝河南县建县55周年专场大型歌舞《美丽的河南蒙旗》……

以上这些剧目和歌舞节目,无不凝结着仁青加和全团演职人员的汗水和心血,他们高涨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些剧目和歌舞节目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也赢得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和群众们的肯定。

仁青加告诉记者,藏剧团从2015 年下半年开始演出市场建设,他们计划组建一个小型的民乐队,招募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大学生,培养一部分专业演员,创编一批经典剧目,为创建全能型剧团而努力。五、传承,漫长而修远的道路2008 年,仁青加成为黄南藏戏的非遗传承人,作为传承人,他必然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推广传承和研究藏戏的工作中。

黄南藏戏虽然走入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代,但在黄南藏戏的发展和传承中,依旧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考验,比如藏戏专业人才匮乏,比如国内没有藏戏的专业学校,比如藏区藏戏研究人员极少,比如民间的优秀剧目怎样得到传承和保护等等,这些都曾是让仁青加感觉到无绪和头疼的问题……但仁青加始终坚持认为,发展和保护黄南藏戏虽然很难,但我们这一辈要努力使之成为中华瑰宝。

在他和全团员工的奔走呼号之下,2011年,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如愿成为国家非遗项目基地实施保护单位,在剧团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对于黄南藏戏的发展来说,这几乎是一种历史性的贡献。

黄南民间自古盛行藏戏,很多民间剧团和藏戏在经历了文革的荒漠之后,濒临灭绝。八九十年代,有些民间剧团得以恢复,但依然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民间剧团的生存状况。

(下转7版)




编辑:李生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