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清清的泽曲河,流淌在金色的草原。
泽库县拉格日村,传统与现代畜牧业的转折所诱发的“绿色革命”在持续。面对高寒、边远、闭塞、贫穷的先天条件;面对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产业选择空间日渐萎缩的现实状况;面对传统畜牧业发展缓慢的劣势;拉格日模式——在青南牧区开辟出一片更为波澜壮阔的新天地,一如希望的曙光都会穿破云层。牧业:一种新模式的确立
创新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
—— 州委书记 巨克中
在拉格日这个扶贫的重点贫困村,有九成以上的牧民都在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奔忙,他们苦心经营了5年,终于构建起“股份制改造,资源高度整合,生产结构调整,劳力按需分配”的合作经营框架。
同样的牧场,同样的牧民,但又有谁能料到,昨天,“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畜牧业,今天,已然演变为“规模经营市场化”的现代生态畜牧业,过去的“牧羊人”变了角色,成了如今按股分红的“股民”。
这是昔日困守穷途的拉格日牧民所不曾期望的——事实上,直到今天,他们仍在审视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因循,守旧,一度让有机畜牧业的“国”字号品牌锁在深闺无人识,也让拉格日牧民与脱贫致富隔空相望。
因素一:自然环境的制约。
拉格日,青南牧区泽曲草原上一个干旱少雨的纯牧业村落,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平均海拔3500米,距省会西宁390公里。
因素二:积贫积弱的劣势。
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典型的重点贫困村。
因素三:创新理念滞后。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牧业资源转化率低,草畜矛盾日渐突出,当传统畜牧业的游牧方式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长期低位运行,便成为“木桶理论”短板效应的有力佐证。
牧民:一番创新的实践
“不翻越险峻的高山,到不了广阔的平原”
——拉格日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俄多
闯劲,并不是“拉格日模式”成功所惟一必须的。但少了它,就不会有贴着“高原、绿色、有机”标签的牛羊走红市场,总要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先站出来。
2011年初,全省牧区开始推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村民大会上,时任二社社长俄多提出组建合作社的构想,却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否定,当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命运,就是一只跌落在鸡窝里的雏鹰,我们要选择鸡一样的生活,还是像鹰一样高飞?”
俄多很精明也很务实,而且对牧民坦诚相待。他认为合作社的建立对拉格日村而言机遇难逢,他认为借助合作社实现多种经营是赚钱最好的法宝。
两个月后,逐户游说牧民的俄多当选拉格日村二社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扎西东知等7名能人被推举为领导班子成员,36户牧民入社,整合4000公顷夏季草场、74头牦牛,合作社雏形初具,实现了统一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同年5月,经俄多提议,二社全体村民在协议上按下手印,将27.47万元草原奖补资金纳入合作社周转,投入虫草交易和畜产品销售市场,当年,36户牧民分红21万元。
在当时,“拉格日模式”远没有像后来那样规范化。其后很长时间,泽库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承担着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职能的政府引导的结果,促成了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下一个五年最重要的发展模式。
联点帮扶的循环链条环环紧扣,草原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兽医站防控牲畜疫病、推广良种繁育及科学高效养殖,农机管理站培训农机器械操作,有机办负责构建有机可追溯体系,县经管部门指导完善合作社财务账目、建立健全合作社档案、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合作社高效藏羊养殖基地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畜棚。
合作社员工装运饲料。
合作社现代化农机具。
以“能人带动,民主管理”为主,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投身于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当中,以“项目扶持,技能培训”为辅,泽库县畜牧局为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量身制定了发展计划及运行模式,相关规章制度出台,合作社《章程》建立完善,保障了社员对合作社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了全面的股份制改造。
事实胜于雄辩。五年过去,拉格日村参 社 牧 户 达 159 户(占 全 村 牧 户 的95.2%),整合草场面积5880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3.2%),牲畜入股6824头(只)(占全村存栏牛羊总数的94.8%),入股资金达1194.6万元,资本的原始积累,让这些敢为人先的拉格日牧民初尝胜果。
牧野:一场绿色的革命
如果没有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现代生态畜牧业”将是一句空话。
—— 泽库县委书记张文生
五年前,拉格日村传统牧业遭遇瓶颈,牧民注重数量型畜牧业,忽视质量型及效益型畜牧业,草场植被逐年退化,天然草场超载严重,牲畜品种退化,个体生产性能低,繁活率、商品率低,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经营效益低下。
“拉格日模式”的推行,让村民把目光瞄得更远。尽管当时几乎无人注意,这一模式会在泽库经济和社会中产生如此不同凡响的效应,更为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模式会在广袤的草原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时至今日,以强化生态畜牧业的支撑能力为原则,科学发展和理念创新已贯穿到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各个层面。
依据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拉格日模式”构建起设施养畜、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划分出天然草场放牧组、良种牦牛繁育组、本地藏羊高效养殖组、商业营销组,建立了特色草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推进了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减畜工作,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恪守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拉格日模式”采取划区轮牧、公羔公犊育肥、种草养畜等多种方式,严格兑现奖罚,致力于牧民保护和管理草场的自觉性,有效解决了超载过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天然草原生产能力。
据省草原监理站监测,2015年,拉格日村天然草场每亩产草量比2010年增加21.4千克,天然草场载畜量由0.72公顷/羊单位调整为0.92公顷/羊单位,草原生态走势看好。
牧区:一种经验的启示
草地生态畜牧业这条路我们能走,也能走得通、走得好。
—— 泽库县县长更智才让
“拉格日模式”产生的连锁效应,开始令许多人惊愕。
循着它的足迹,泽库县雨后春笋般冒出了64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如今,村村都有合作社,乡乡成立了有机畜牧养殖基地,户户都成了“有机生产畜牧合作社”成员。
今年3月初,青海省农牧厅组成“拉格日模式”全省考察团实地观摩学习。我省专家、畜牧处处长王会林总结道,“拉格日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开创了一条以高度整合资源为基础,通过划区轮牧,发展合作社多元化经济,解放剩余劳动力的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此前,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周边省份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拉格日调研。
与此同时,上海新希望集团、上海江舟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深圳夏桑园贸易有限公司、众美联(香港)集团股份公司相继来到泽库县考查,并对拉格日村的乳制品,尤其是有机畜产品给予了非常高的认可。
以此为契机,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整合扶贫、畜牧等项目资金,与自筹资金捆绑,在泽库和拉萨两地开办了有机畜产品直销店,销售有机牦牛肉、有机藏羊肉、酥油、糌粑、曲拉、蕨麻、藏族银制品、藏式石雕、藏服、藏式点心、藏茶等20多种合作社产品。流通环节减少,节约了成本,畜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价格得到控制。
这一切,证明了“拉格日模式”已由单纯的产业模式,逐步演变为现代生态畜牧业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成功典范。
但无一例外,“拉格日模式”的所有启示都源于长期的困惑,不懈的探索创新。泽库县农牧局局长周先加一语道破隐情。
启示一:走现代生态畜牧业之路,必须坚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要将已经习惯了分户经营的畜牧户联结起来搞集约化经营,畜牧户到底愿不愿意?行不行的通?
五年实践得出的结论是: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两点:既要引导群众提高认识,又要尊重群众意愿;生产和经营既要突出效率,又要体现公平性。
启示二: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及业务部门的大力扶持是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因素。
作为弱势产业的传统畜牧业和被诸多条件和环境制约的牧民,能否凭借自身力量实现产业升级?
显而易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有效落实国家惠民政策,整合各类建设项目资金,凸显预期效益。
启示三: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草地潜力多元发展,是生态建设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传统畜牧业因何停留在只注重生产养殖功能,从而陷入发展方式狭隘,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
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千万不能忘却曾经出发的方向——这就是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旨在建立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启示四: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技术做保障。
何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畜牧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通过提质增效实现稳畜增产;加强科研推广,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建立生态畜牧业长效投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天,“拉格日模式”所提升的经济基础,同时引发了社会效益的回馈,捐资助学、扶贫济困、造福乡里的善举,如同春风般沐浴着这个曾经贫瘠的山村。
这不是一种模式的传奇,它属于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所缔造的拉格日牧民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