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河南县委宣传部专刊 河南蒙旗:马背上的那达慕

第A4版:河南县委宣传部专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 08 月 07 日 星期日   04

河南蒙旗:马背上的那达慕

夏季的草原是美丽的,八月的草原更迷人。

草原于我而言,并不陌生。从小在牧区长大的我,对草原有着一种别样的深情,尽管由于工作需要或各种理由来去河曲这片土地的次数很多,但并不影响我对草原的一往情深,反倒无限向往之,无限敬佩淳朴善良的草原儿女。

美丽神奇的河曲草原——亚洲最美草原,九曲黄河第一弯,青藏高原南大门,蒙藏文化融合点,河曲马的故乡,欧拉羊的家园……这些年,一次次感受着河曲草原的变化,一次次被她巨大的变化感动着。

那达慕:民族文化的承载8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温和,劳累了整整一夏的草原儿女在这个季节里团圆、欢庆、娱乐,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美满生活的憧憬。

8月1日,来自四里八乡及我州周边玛曲、碌曲、四川阿坝以及更远的群众慕名而来,与河曲人民共赏“河南蒙古族自治县2016‘那达慕’盛会暨首届‘天骄杯’河曲马传统赛马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是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搏克和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久而久之,“那达慕”就成了和谐草原的象征,成为了“马背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的延续,是蒙古族强大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而“那达慕”无形当中也给这个季节的草原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在其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本民族内部的征战统一,从而形成一面展示民族标示的旗帜。蒙古民族的形成也同样经历了这一历史过程,而且来的迅速、凶猛、干净利落,是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黄河南部蒙古族自从徙居河曲地区后,既吸收纳新了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又大量保留了蒙古民族原有的良好习惯,融合了周边藏、羌等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理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是蒙元文化与藏文化的有机结合体。

8 月1 日上午8 时30 分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2016“那达慕”盛会暨首届“天骄杯”河曲马传统赛马大会开幕式在腾格里赛马场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随之,国旗护卫队、国徽护卫队、“那达慕”大会会徽,各方队和彩车相继入场。英姿飒爽的骑手策马扬鞭从主席台前飞驰而过。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阿琼代表河南县党委政府致辞,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李忠宣布大会正式开幕,礼花声声、烟花四起,腾格里赛马场一片欢呼。

大会对11名品学兼优的蒙旗学子进行了表彰奖励。歌曲《欢腾的草原》拉开了大会文艺表演的序幕,一曲曲欢歌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达了河曲人民对这片厚土的无限深情和热爱。

赛马:智慧和力量的竞技赛马是“那达慕”大会上的重要活动之一。虽然摔跤(蒙古语叫搏克)、射箭、举重,这些传统民间赛事精彩纷呈,但最引人注目,深受草原人民喜爱的还属赛马。

蒙古族对马情有独钟,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饲马、驯马、赛马,因此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于蒙古人而言,是最激动人心的传统娱乐活动。赛马形式主要有速度马和耐力马模式。河南县的河曲马、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是全国三大名马。2010 年12月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克村分别被青海省体育局授予“赛马之县”、“赛马之乡”、“赛马之村”的荣誉称号。在历届甘青川“格萨尔”赛马会上,河曲马最引人注目,屡屡摘银夺金,体现出独树一帜的“马背民族”特质。赛马是蒙古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因此,河曲马就成为了蒙旗的骄傲和精神的寄托。

今年的赛马与往年不同的是,每一匹参赛的马都有各自固定的赛马马闸。据现场裁判介绍说,为体现比赛的公平性,今年特意这样设置的。参赛的骑手也不再是头戴传统的彩巾,而是戴着具有浓郁现代化风格的马术头盔,这样既美观又不失安全性。参加此次赛马的有河南县四乡两镇及来自邻县泽库,四川阿坝、夏河、门源、玛沁、甘德以及周边玛曲、碌曲和海南州的337名骑手参赛。赛程分别为2000米、3000米、5000 米、10000米和15000米。

来自门源马场27岁的尖木措参加的是2000米赛程的赛马。他获得了这个赛程决赛第三名。他说,自己参加过100余场这样的比赛,对今天的成绩还算满意。与尖木措一起参赛的马洪奎只有15岁,是个非常喜欢马的小伙子,据说,他在去年那达慕赛马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匹红棕色赛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匹马的主人是来自海南州兴海县30岁的娘吉加,他的英国纯血马赛马获得此次2000米赛马预赛的冠军。娘吉加为爱马取了个特别美的名字叫英春雪,可见对马的喜爱。

参加10000米赛程的骑手有64人,来自夏河县的久西扎西、门源县的马鑫、同仁县的俊德才让分获10000米决赛的前三名。

参加15000米赛程的骑手有25人,来自玛沁县的可加、阿坝县的俄智合、甘德县的久桑分获该赛程前三名。

赛马做为一项传统的竞技比赛,是蒙古族“男子汉三娱”之一,赛马赛的不仅仅是名次,对于蒙古汉子来说,是不能不参加赛马的。在粗狂豪放的蒙旗人看来,马是精神的象征,好运的前兆。所以,赛马或观赏赛马,不单是比马的力量,更是看马主驯养骏马的智慧,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更多体现的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据我所知,蒙古民族不仅具有尚武精神,而且还具有智慧的传统和习惯。那种朝着目标,勇往直前不服输的气概,就是蒙古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赛马正是英勇的铁骑,扬起飞沙,守卫河曲这片土地,守卫远古的图腾,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促使蒙旗草原更加奋发有为,前程似锦。

搏克:力与美的展示

“搏克”为蒙语,汉语意为摔跤。“搏克”运动起源于13世纪的蒙古,是一种世代相传具有多层次内涵的传统体育活动,即具有寓教于乐,形象动人的特点,又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内涵,也称为蒙古式摔跤。

“搏克”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各民族所喜爱的一项运动。因为这种运动的精神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精神气节都具有积极作用。

今年河南县的那达慕大会上,搏克也是不可或缺的比赛项目之一。搏克手上身着的上衣用皮革制成,并用银、铜钉子镶嵌。搏克手身着宽大摔跤裤,蒙古语称“班扎拉”,用十五六尺长的白布、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大方美观,便于活动。而在“班扎拉”外面还着一种无裆的套裤,蒙古语称“图呼”,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各种吉祥图案,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它除起护腿、护膝的作用外,还起着装饰作用。搏克手腰缠宽皮带,脚穿马靴或蒙古靴,有名的摔跤手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的彩套,蒙古语称“将嗄”,彩条的颜色及数量不等。“将嗄”是摔跤手在比赛中获得过多少名次的标志,也是著名摔跤手的象征。在民间,只有在一定规模的搏克比赛中获得过冠军的搏克手才有资格佩戴“将嘎”,而每拿一次冠军,就可在将嘎上增加一条彩色布条。“将嘎”代表着搏克手们的信念、意志。

博客手们纷纷做着赛前的准备,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正式比赛时这些身强体健的博客手们穿的却是藏民族的传统服饰。据该县政府县长阿琼介绍,河南蒙旗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受到藏民族地域文化的影响,吸收纳新了藏民族文化的精髓,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达慕大赛中搏克的比赛规则和赛事风格都有了适时的改变。看来搏克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对搏克这种展现信念和意志的竞技的本质不会受任何影响。

搏克比赛采用单淘汰制,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允许抱腿的,只能借助于手臂和腰部力量将对方摔倒,直至其躯干着地为胜。所以,交手要头脑灵活、眼尖手快、身脚敏捷,比智谋,比力气。而此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头脑反映、现场发挥的气质等方面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河南蒙旗的那达慕已逐步演变成为集民俗传统、招商引资、经贸洽谈、草原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性活动,是展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加强与州内、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界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数百年岁月的流逝,没有磨去搏克运动的光彩,而使搏克在河南大草原上依旧浑厚深沉。如果说赛马、歌舞等活动给予了河南蒙旗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搏克给予这个民族更多的是勇敢、顽强、好胜、粗狂的民族性格。

关山初度尘未洗,扬鞭策马再奋蹄。无论是象征智慧和力量的河曲马,还是展示力与美的搏克、体现团队精神的拔河,都是河曲儿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精神的真实写照。其中渗透出的力量和勇气之美,所表现出来的拼搏和勇气,犹如草原亘古不变的宽广之美,在一代又一代蒙旗儿女中得以延续、传播和发展。

开幕式现场。

热抢的观众。

巾帼不让须眉。

精彩的文艺表演。

彪悍的搏克手。

骑手入场。

牧民拔河赛。

扬蹄备赛。

搏克比赛。

琴手。

马路天使。

有备出发。

冲啊!

并驾齐驱。

编辑:陈思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