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文化专刊 这是笔尖上的修行

第A9版:文化专刊 PDF原版PDF原版
下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 11 月 21 日 星期一   08

这是笔尖上的修行

相关链接:清华大学藏文化考察队于2012 年成立,旨在深入我国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肃等藏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实地考察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艺术。以青年大学生的视角展现藏文化的繁荣,藏传佛教艺术的极高成就以及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还原一个真实的藏地风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推进藏汉文化交流,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考察队坚信:有了文化上的共同语言,各民族之间才能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美好和谐。

考察队通过探索热贡艺术的起源、了解唐卡的发展现状、采访唐卡画师来深入了解藏文化和藏传佛教艺术,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本期刊发通讯特稿《这是笔尖上的修行》,以飨广大读者。


“在我们这里,几乎每家都靠画唐卡为生。”26 岁的唐卡艺人看卓他一边说着,一边把玩手中的画笔,“可你要说我们画唐卡只是为了生计也不对。”

看卓他口中的“我们这里”是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同仁县在藏语中被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在公元十五世纪,这里汇集了许多从事藏传佛教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他们人数众多且技艺高超,在广袤的藏区中十分少见,因此,热贡也被称为是“藏族画家之乡”,在这里流传的艺术被统称为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种类繁多,包括唐卡、雕塑、堆绣、舞蹈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热贡唐卡。唐卡这个词源自于藏语的音译,意思是“由绸缎装饰的卷轴画”,是藏族人民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题材大多为佛像、佛教故事或藏医药知识为主,以色彩艳丽、造型生动著称。

“我从七岁开始学唐卡,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画完整的作品了。”除了黝黑的皮肤、高鼻梁和大眼睛极富藏族特色之外,看卓他与同年龄的汉族年轻人没什么不同,他喜欢穿深色的牛仔裤和舒服宽松的短袖,夏天的时候脚下踩着一双大拖鞋,“啪嗒啪嗒”地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他的手机铃声是《速度与激情7》的主题曲《See You Again》。

“我画唐卡是跟我哥哥学的,我爸爸,我爷爷都是画唐卡的。”看卓他的哥哥师承著名的绘画大师夏吾才让,学成后又将绘画技艺传授给看卓他。小学时,看卓他一边读书,一边学画画,上完小学后,他便放弃学业,一心学习画画。

唐卡绘画首先要学的是如何加工画布。“要先把棉布剪裁好,用线绷在木头架子上,一定要绷得很紧才行。然后在上面涂上动物胶和石膏,晾干,之后用石头磨,要磨得平平的。”这样处理画布一方面使得画布更加结实坚韧,另一方面,平整的画布也方便作画。“这个挺快的,我也就学了半个月吧。”看卓他充满自信的对我们说。学会了处理画布后,哥哥开始教看卓他打底稿。所谓的打底稿是指用炭笔将画的内容完整地勾勒在画布上。底稿的好坏决定着一幅唐卡作品的好坏,打底稿是唐卡绘画过程中极其关键而且难度很大的一个环节。“佛的比例和度量都是佛经中规定好的,不是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个很难。”看卓他花了两年多时间学习打底稿,这个阶段很枯燥。在很长时间里都要做重复的工作,比如画佛像的一只手,画了擦,擦了画,反反复复,直到线条平整流畅,比例大小均衡。

“一画就一整天,画不好就不让休息。”对于一个才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煎熬,不仅考验耐心,也磨练毅力。“有些人两三年就学会了,可有些人过个六七年还是不会。”看卓他说,“我有个表哥,学了七年,依然画不好。画画也看缘分,看你和佛的缘分。”

学会了打底稿,再学上色就要容易多了。一方面,安静的心性已经养成,另一方面,稿子打得好,颜色自然上得好。16 岁的时候,看卓他已经可以自己完成一幅唐卡作品了。

并不是所有唐卡艺人都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唐卡。看卓他的好哥们儿朋措当智是十四岁才开始学习的。“我开始学画的时候,看卓他已经是半个大师了。”朋措当智说,“我很崇拜他,就跟着他学。”

尽管从小学习的都是绘画唐卡,但看卓他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却是用珍珠缀成的珍珠唐卡。

大约十年前,有一个在广东卖唐卡的老板拿着一张照片找到了看卓他的爷爷。照片上是西藏昌珠寺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相传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老板希望看卓他的爷爷也能制作出一幅珍珠唐卡来。爷爷虽然技艺高超,但是毕竟也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新的方法,也只是说试试看。当时绘画有点成绩的看卓他,已经是爷爷的得力助手了,祖孙俩对着照片细心研究,多次尝试,竟真的做出一幅珍珠唐卡来。

“那是第一幅,这边第一幅用珍珠做的唐卡,是我和爷爷一起做出来的。”看卓他说起这幅作品时,大大的眼睛里闪着激动的光芒。“到现在还挂着呢,就在老板家里,他也舍不得卖掉。”

“那个时候若不是信徒,喜欢唐卡的人并不多。”看卓他说,“只有收藏家才会有各种要求,比如喜欢特别大的或者特别小的唐卡,比如喜欢用其他一些特殊材料。信徒们请回去的唐卡都比较普通,也不会很大。”

看卓他这几年不光画唐卡,他也经营着自己的唐卡销售点,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唐卡爱好者和信徒。“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唐卡,北京来的人最多。”在看卓他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唐卡艺术,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唐卡的传承与发展,但唐卡的销售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甚至不如前几年景气。因为一方面由于唐卡的宗教属性,它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属于一部分人的艺术,另一方面,唐卡与很多其他艺术品一样,是一种奢侈品。

唐卡的价格很高,因为不管是物质上而言还是时间上而言成本都非常高。“我们的颜料是矿物质的,金色就真的是用金粉制成的,这很贵。一幅好的唐卡可能要画几年才能画好,尺寸大一点的唐卡可能要四五个人画几年才可以画好,这么复杂的工艺,肯定贵。”看卓他认为颜料贵,制作时间久是唐卡价格高的两大原因。

“不过事实上,一幅唐卡最后究竟是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出去,除了看颜料和时间之外,还要看缘分。”在看卓他和大部分唐卡艺人眼里,唐卡从来都不只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它源于宗教就必然服务于宗教。

唐卡与佛像一样,最初的功能是被信徒用来供奉的,以示尊敬和虔诚。因此,若有佛教信徒求画,唐卡的价格完全取决于画师与信徒之间的缘分或者说是信徒有多虔诚。对于非常虔诚的信徒而言,就算白送,看卓他也是愿意的。

“所以你说我们画唐卡就是为了赚钱这是不对的。”同仁县的两个村,吾屯上庄村和吾屯下庄村因村民大多以绘制唐卡为生,而被称做唐卡村。看卓他认为,以唐卡为生是没错,但画唐卡不该只沦落成为挣钱的手段。艺术就该有艺术的样子,宗教也就该有宗教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年也有很多汉族人来这边学习画唐卡。但是他们跟我们相比,在画的时候很多方面的想法和意义是不同的。”看卓他说,“我们信仰藏传佛教,在打底稿的时候是边念着经边打的,可不是随便量一量就画出来的。”看卓他非常痛恨那些不信仰宗教、随意学习唐卡绘画的人。

目前,看卓他有10 个徒弟,来自甘肃的最多,其余大多是亲族的孩子。除了要信仰藏传佛教之外,在收徒弟之时并没有任何其他要求。“收徒弟不但没有要求,反而有压力呢。”在热贡,师傅收徒弟,不仅要教授他绘画唐卡的技艺,还要教他学经和做人,因为佛的比例、模样、颜色、姿势、法器等重要信息都在佛经中规定好了。最重要的是要管吃管住,不收学费。“这是传统,就要遵守。几千年几百年都是这样的,现在也不会变。”也许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贡艺术才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当问及未来的希望时,看卓他的回答却带着与他的年龄不相符合的平和与内敛。“我只想好好地带徒弟,让他们画出更好的作品来,让我们的手艺,让传统的画艺流传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啊。”

看卓他最小的徒弟今年11 岁了,他盘腿坐在看卓他家的阳台上,手抱木制画板,画板上面夹着一张A4 大小的白纸,纸上是用铅笔正在打的佛像底稿。小徒弟一边看着面前那本不知被翻了多少遍的画样,一边描着自己的稿子。看卓他走近他,拿起画板看了片刻,用藏语和他简单地交流着。小徒弟便拿起橡皮开始擦,擦完又重新开始描摹。

“一天不坐上八个小时不会让他起来。唐卡啊,没有耐心是画不了的。”看卓他狡黠地笑笑,又拿起画笔和小碗,快速将笔放在唇边润了润,在白色的画布上神情专注地开始做画。

(作者:姬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尹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


编辑:陈思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