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经济民生 河南县在全省率先打造“智慧生态县” 黄果之乡春来早 爱在尕秀村成就唐卡梦 我州税收宣传月拉开帷幕 马克唐镇掀起全民学法高潮 图片新闻

第A3版:经济民生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 04 月 09 日 星期一   03

黄果之乡春来早

黄果梨,俗称酸果,因色泽金黄、口感酸甜而远近闻名。在同仁,隆务河谷地区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有黄果梨树,同仁也由此被誉为“ 黄果之乡”。

近日,记者来到同仁县保安镇赛加村,成片的黄果梨树几乎覆盖了村前所有的空地,村子的一头,几辆挖掘机正在为果树疏通灌渠,一片繁忙景象。

村委会主任万玛卡说,对于这片来之不易的果园,赛加村人倍加珍惜,春节刚过完,果农就一头扎进园子里开始忙碌起来。

“今年是个丰收年,因为精心培育了两年的果树,终于可以挂果收获了!群众放心大胆地种植果树,其他事情一概不用考虑,政府订单种植让大家吃上了‘定心丸’”。

作为从脑山地区搬迁下来的移民村,多年来,党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让赛加村百姓深有感触,一排排藏式民居足以见证生活的变迁。

万玛卡告诉记者,将赛加村整体搬迁至山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的生活条件。然而传统农业收入微薄,增收渠道狭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其他人仍然依赖单一的种养业维持生计,虽然生活环境有所改变,但是脱贫显得遥遥无期。目前,赛加村仍属于一般贫困村,村里至今还有12 户47 人尚未脱贫。

为此,镇党委综合考虑赛加村地理条件、群众以往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等因素,积极协调村“两委”拿出26 公顷集体耕地,将黄果梨种植定为赛加村集体脱贫产业项目。同时,多方争取212 万元扶持资金,解决苗木灌溉、管护等实际问题。

一系列帮扶措施让群众更加坚定了发展种植产业的决心,群众投工投劳,用了30 天时间就种植了14000 株黄果梨苗,县农业科技部门也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改良果木梨品种和种植方式,有力保障了黄果树苗的成活率。

“预计每年可产生280 万元的经济效益,户均7000 多元,去年以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乡,比如华青加,多年来在外经营一家茶艺,一听说村里要发展种植产业,马上就回来了,现在他是果园经纪人,专门负责为大家跑销售。”万玛卡笑着说道。

保安镇党委副书记刘立功介绍,同仁作为黄果梨的发祥地,种植区域遍及全县6 个乡镇,种植面积达近万亩,其中保安镇最为集中,占全县黄果梨种植总面积的70%,这为今后这一产业的持续发展架好了桥,铺好了路。

除了赛加村,保安镇还有全都村和双处村两个重点贫困村。面对脱贫计划,刘立功表示镇党委早已未雨绸缪:“今年我们要引导贫困村群众充分认识黄果梨种植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将黄果梨作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黄果梨产业的发展不仅富裕了种植户,也催动了采摘、营销、深加工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

据了解,2016 年,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镇隆务庄村,在黄果梨规模化种植中看到了其潜在的商机,凭借扶贫产业资金,村“两委”班子当机立断,成立合作社,办起黄果饮品加工厂,让昔日不起眼的黄果梨摇身一变,成为一款清凉解暑的高档饮品。

走进隆务庄村黄果饮品加工厂,检测间、制作间、包装间按生产线排列在一起,透过窗户,整个生产工艺一览无余,冷藏库里,一袋袋黄果梨散发出醉人的香气。

合作社理事长才旦介绍说,厂区占地1 万多平方米,现有职工20 人,其中10 人是村里的贫困户,每月有2000 元固定收入;项目已累计投资420 万元,其中扶贫资金占到300 万元。

为了更好地发挥帮扶作用,合作社决定将年收益的10%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资金,60%作为剩余266 户入股群众分红进行平均分配,同时与隆务镇200 户黄果梨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受益群众达到1200 多人。

“很多消费者反映产品包装太‘土’,不美观,这也是我们今年打算着手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已经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将玻璃瓶包装更换为易拉罐包装,一方面,为扩大生产规模提前做准备,另一方面,将会为更多贫困户增加就业岗位。”

“如果开足马力生产,年产量可以达到120 万瓶,可是由于原料供应不够,去年只销售出去13 万瓶,即便如此,这个产量也让合作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盈利了60。今年情况不同了,有赛加村,我们的产量一定能上去。”

才旦侃侃而谈,有憧憬,更有信心。

一个在山脚,一个在河畔,本是毫无关联的两个村庄因为黄果梨而走到了一起。如今,这条由特色农产品走出来的产业链如隆务河水般在热贡大地穿城而过,流经一个个村庄,润泽千家万户。

编辑:陈思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