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人们听到过青海的深山里有雪豹,但真正见到雪豹的人不多。即使天天在雪豹活动的大山里放牧的牧民,也极少看到雪豹。偶尔圈在羊圈里的羊在夜里被野兽叼走或咬死吃掉,人们从家畜遭到伤害的现场脚印或伤害家畜的方式,推断是被哪种野兽伤害,其间少不了雪豹。平常雪豹都是昼伏夜出,深夜里偷袭猎物,所以人们很难在白天看到雪豹,被人们称为“雪山隐士”。在河湟地区,当小孩哭闹时,大人们总是说“你再哭狼听见后就把你抬走!”人们只用狼吓唬孩子,绝少用雪豹,雪豹离人们的生活很遥远。
人们在野生动物院里看到,雪豹酷似缩小的老虎放大的猫,在铁栏中晃来晃去,憨态可掬。雪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在大型猫科动物中属于中等体型,体长 100 到130厘米,平均体重在30到50公斤。雪豹的皮毛灰白而光亮,上面若隐若现地布满深灰色斑点和黑色的圆圈,皮毛特别细软浓密。雪豹耳朵的背面为灰白色,边缘为黑色。鼻子尖端为肉色或黑褐色。上唇白色,略带灰褐色,有黑色的小斑点和短条纹,唇边的胡须颜色黑白相间。其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及尾巴下部均为白色。从雪豹的背部开始,沿脊背有三条由黑斑形成的线纹直至尾巴的根部,后面的黑环边较宽而大,至尾巴端最为明显,如同植物叶子,所以有“艾叶豹”、“荷叶豹”、“草豹”和“雪山之王”之称,是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
雪豹和其它猫科动物——猞猁、云豹、豹、老虎十分相似,却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性。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
雪豹分布于亚洲中部山区,散居在中国、俄罗斯、蒙古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和阿富汗。中国是雪豹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雪豹的栖息地近三分之二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喜马拉雅山北坡、新疆的阿尔金山、塔里木
盆地南坡、昆仑山、天山,青海的三江源、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周围,在四川的德格、甘孜、雅安,甘肃的阿克塞、肃北、苏南,内蒙古的乌拉山也有分布。
在青藏高原,雪豹生活在海拔4600 米雪线以上的高寒地区,它们身体粗壮、毛厚、耳小,全身的长毛下有浓密的绒毛,这些特征都有助于减少身体热量散发,能够抵御凛冽的寒风。雪豹的眼虹膜呈黄绿色,强光照射下,瞳孔缩为线状,而在弱光下瞳孔形成圆球状。雪豹舌面有许多顶端角质化的倒钩刺,舌尖和舌缘上的刺形成肉状小凸起,舌骨骨化,因此不能像狮子、老虎那样大声吼叫,只能嘶嚎。雪豹有着大且披毛的足部,前足5趾,后足4趾,前足比后足宽大。大脚的作用有如雪地靴,可以分散体
重在雪地上的压力,有助于在雪地行走。脚掌的毛除了可以增加在陡峭或不稳定雪面的摩擦力之外,还能减少从脚掌散失的体热。
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中,雪豹居于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雪豹性情凶猛异常,机警而敏捷,主要以岩羊、狍、鹿、野兔、旱獭等山地动物为食,也捕食鼠类。雪豹活动的范围很大,喜欢走山脊和溪谷,不喜欢穿行森林和灌丛,也不喜欢走空旷的山
坡和松软的雪地,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猎食时走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沿原路返回,它们每走一段路就用后爪在地上刨一个坑,作为对同类的提醒标志。当其它雪豹经过这里时嗅嗅坑里留下的气味,就知道是哪只雪
豹经过这里。作为夜行动物,雪豹白天很少出来,或者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在黄昏或黎明时候最为活跃,它们上下山有一定路线,多走山脊和溪谷。平时喜欢独行独居,只在发情期才成对生活,一般有固定的洞穴,常选择在岩石洞中、乱石凹中、石缝
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挪窝。雪豹凶猛而机警。嗅觉、听觉敏锐。行动隐缓而灵巧,善于跳跃,五米左右宽的沟一跃而过,从地上可以纵跃到二三米高的岩石上。雪豹猎食时,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动的
地区或途径附近隐藏,由于它身上的花纹色彩与裸岩块斑相似,靠近它的其它草食动物很难辨别出来,待猎物走近时,它突然跃起,以其矫健灵活的躯体接连跳几下便可扑倒猎物。一般先食腹部、内脏,然后再吃肌肉,最后食头。食时像小猫一样蹲着用前爪抓着肉,以臼齿撕裂咬食。
雪豹的生活空间也随季节而变化。夏日里,岩羊等上升到高山顶上,雪豹也随猎物向山顶迁移至海拔2700至6000米的永久积雪地带。冬日里,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它们也随猎物迁徙而下,到低海拔的山谷地带活动。
每年的初春是雪豹恋爱的季节。伴随着初春里高原洋洋洒洒的雪花,雪豹们轻轻地发出几声爱的呼唤。此时,它们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着寻找伴侣。若两只雄雪豹相遇,要进行一场恶斗。雌雪豹的发情期只持续5天到7天,每天交配约10余次,每次时
间都很短,仅数秒或10余秒。交配时雄豹发出特有的叫声。若第一次恋爱没有怀孕,雌雪豹则在一两个月后再次发情。恋爱和交配期过后,雌雄雪豹就分道扬镳,回到自己的生活领域,偶尔相遇也是互不相识的样子。雪豹的怀孕期只有3个多月,高原最
美的夏季是小雪豹出生的季节,每胎产仔3到5只,大多在清晨分娩。刚出生的幼豹会被母豹藏在事前选好的洞穴中。
初生的小雪豹个体很小,体长约40 厘米,体重只有300 克至700 克,酷似一只猫,毛皮比成豹浓密,颜色较深,但斑纹并不明显。7 至 9 天后,小豹才睁眼,10 天后就能爬行了。2个月后断奶,3个月时就开始和母豹一起外出猎食,此时体重可达7公斤左右。幼豹第一个冬天和母豹一起度过,一直到两周岁时才能完全独立。
雪豹是藏传佛教中的圣物。在雪域高原,藏传佛教文化历经千年的沧桑,它包容了博大、深厚的藏族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藏传佛教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宗教艺术之林。在这片广阔而神秘的土地上,雪豹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藏区普遍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一位圣僧在一个山洞里修行,那年冬天异常寒冷,连下18天大雪,众人认为圣僧早已被冻死,前去寻找尸体,在山洞前发现一只雪豹在吼叫。众人心想圣僧已葬身豹腹,接近时却看见圣僧在歌唱。众人问圣僧是否看
到雪豹,圣僧回答:“我就是那只雪豹”。原来圣僧已修成正果,可任意变化。从此,生活在雪山顶上的雪豹被当地佛教信徒尊为神物。
雪豹虽性情凶恶且敏感,捕食其它野生动物,但长期以来与人类保持互邻友好关系,互不侵犯,互不伤害。雪豹在雪线区域里捕捉岩羊、旱獭,牧人们赶着牛羊在草原上放牧,偶尔在山头相遇,雪豹不会躲开人类,而是在远处看着人们。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尚没有雪豹主动袭击人类的记录。
比起狼和棕熊,雪豹对家畜的危害要小得多。它在雪山顶上实在找不到吃食时,也偶尔到山下危害家畜。当它闯入羊群时,只袭击羊群中最廋弱的一只,绝不伤害别的,更不会像狼、熊那样乱咬一气,有多少咬死多少,吃饱了临走还要拖走一只。雪豹吃饱一次,可以好几天不进食。有时长时间找不到吃食,就用雪来充饥。饥饿时雪豹显得十分凶残,而一旦吃饱了肚子,立刻目光柔和,步履翩翩,温文尔雅如同一位谦和的王子。
雪豹美丽的皮毛带来灭顶之灾。长期以来,雪豹一直是人类狩猎和捕杀的对象。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国际裘皮市场上,雪豹皮毛有着极高的价格。上世纪60年代,用雪豹皮制做的成衣已在一些西方国家流行起来,人们认为拥有这样一件昂贵的毛皮大衣可以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权力。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每年猫科类动物皮毛制品的国际交易额高达 3000 万美元,其中的暴利让不少人铤而走险,猎杀雪豹。
最早的猎杀雪豹是为了美丽的皮毛。随着虎资源的濒临灭绝和国际国内对非法走私虎骨打击力度的加大,人们的眼睛又盯上了雪豹的骨头。许多国家的传统医学认为雪豹的骨头可以治疗筋骨疼痛、风寒湿痹等症,猎捕雪豹也为获得豹骨入药,虎骨供给量下降和馈赠收藏雪豹爪、牙、皮等的需要导致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同时,雪豹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高额利润导致了雪豹偷猎贸易的屡禁不止,加速了其种群的濒危。在 20 世纪,雪豹偷猎的数量巨大,对雪豹种群造成了很大破坏,雪豹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因此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1年,国际皮毛制品贸易联合会忠告其会员国家终止雪豹皮毛的交易活动,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也禁止雪豹的国际间贸易。
上世纪70年代的一系列公约和法律对雪豹捕猎起到了遏制作用。然而,30年来,雪豹制品的非法贸易仍旧存在,贩卖雪豹皮的现象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中国的新疆、西藏和青
海等地仍时有发生。非法过度猎捕使青海境内的雪豹几乎绝迹。上世纪80年代,省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曾组织中外考察团到雪豹分布区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考察,连个雪豹的粪便都没见到,专家们一度宣布雪豹已在青海境内灭绝。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江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许多长期见不到的野生动物又出现在昔日的家园。特别是近10多年来,雪豹的倩影在三江源的玉树、果洛、黄南和柴达木盆地频频再现。2006 年 3 月至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等研究人员在都兰国际狩猎场开
展了为期2个多月的雪豹考察工作,首次在该地区拍摄到 8 张雪豹照片。 2010年以来,国家科研机构在玉树西部的大山中设置了十余台隐蔽式摄像机,在大约150平方公里的地区成功拍摄到 9 只不同的雪豹个体。2012年6月,中国科学家通过红外线自动相机在海拔约4600米的青海玉树地区拍摄到雪豹影像。2012年10月20日,民间野生动物摄影家马才让加在都兰县布尔汗布达山区,利用红外触发摄像机两次拍到了雪豹活动的视频。2013年2月28日,马才让加安放在布尔汗布达山区的红外触发摄像机再次拍到一只成年雪豹影像。2013年12月黄南州河南县野生动物保护人员才项南加在宁木特林区拍摄到雪豹的照片。
随着雪豹数量的增加,雪豹伤害家畜的情况越来越多。雪豹小巧而机警,一般不会主动袭击牛羊和人。但由于人类无节制的畜牧业生产活动和缺乏科学的鼠害防治等,青海高原的动物生态平衡遭到人类严重的破坏,所以雪豹在食物缺少的冬季,饥肠辘辘的肚子也会促使它们铤而走险,也会被迫下到海拔 4500 米以下
的牧场袭击牛羊,给牧民造成很大损失,同时雪豹在冒险中也遭受牧民的袭击。偷猎家畜的是一条布满陷阱和棍棒乃至黑洞洞的枪口的路。雪豹在能果腹的情况下宁可吃植物也不会轻易吃牧民的牛羊。袭击牛羊的通常是带着幼崽的母豹,在食物匮乏时,为了喂养幼豹,母豹会偷袭羊群,甚至攻击小马驹和小牦牛。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牧业结构和牧民价值观的改变使得牧民们对野生动物伤害家畜有了新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前的集体经济下,淳朴的民风认为野兽吃羊是天经地义的。而30 多年来个体经济不断发展,对经济利益的看重和牲畜价格的上涨使得牧民对牲畜的损失愈发重视,于是牧民报复雪豹的事屡有发生。
同时,一些雪豹不甚怕人的习性也是其易遭牧民报复的原因。狼来了狗敢叫,但是雪豹来了狗都不敢叫。雪豹有时龇牙咧嘴大摇大摆地进入畜栏吃羊,甚至有的雪豹吃饱了以后还不走,守在羊圈的食物旁边,于是就出现牧民把雪豹打死在羊圈里的情况。还有时大雪豹带着小雪豹吃羊,牧民来了,大雪豹跑了,小雪豹不
知道跑,还在吃,于是遭到牧民的杀害。也有的雪豹好长时间找不到吃食,跳进羊圈一下吃了太多的羊,肚子胀得无法跳出羊圈,被牧民捕获或打死。
长期以来,由于非法捕猎和生境日益恶化等多种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 1990 年代,世界三大动物学家之一的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雪豹已成为国际濒
危物种、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许多动物学家认为中国雪豹的数量比大熊猫还少。
青海高原雪豹的频频再现,是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成效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意味着雪豹与家畜冲突的潜在危机。面对雪豹等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们也在苦苦寻找答案。作为高级食肉动物的雪豹数量逐步恢复,而其食物资源野兔、旱獭和高原鼠兔等小型动物由于多年大规模的人为捕捉和草原灭鼠,数量急剧减少,同时,青海省作为鼠疫疫病的主要自然疫源地,每年相关部门开展药物灭旱獭工作,加之人为的捕猎旱獭,导致食物链人为严重破坏。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延伸扩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与人类生产生活区域发生交叉的面积不断扩大,同时畜牧业生产中大量拉设网围栏,阻隔了野生动物生存和捕食空间。
雪豹袭击家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畜栏过于简陋。在牧区有的羊
圈围栏还不到1米,仅是让羊群在晚上有个避寒的地方。在夏季牧场有时甚至没有羊圈,牛羊栖居在背风的崖坎下,雪豹极易闯入。在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中,修建雪豹不易闯入的畜栏,是化解雪豹与牧民间冲突的主要途径。
如何解决野生动物和农牧民和谐共处,是相关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人类不能一味地怪罪于野生动物,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事实上,我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不是过度,而远远不够,很多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只是在人类的保护下,许多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数量在缓慢地增长。人和动物的冲突不能光从人的视角点出发,要知道人和野生动物在自然界共存,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地位,但人类有时不以自然规律自觉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不断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这才是导致人和野生动物冲突的重要原因。三江源、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很多无人
区,本来是野生动物的领地,现在早就不再是无人区了,开矿的、挖药的、旅游的都去了。所以说,野生动物“肇事”的背后,是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留给雪豹的地方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了。
近 30 多年来,地球上保护雪豹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组织的保护工作在持续开展,有众多民间组织和团体也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雪豹皮毛制品的国际贸易正式被禁止。他们关注于研究与调查雪豹及其栖息地,同时宣传教育工作也在开展,旨在让人们理解雪豹的需求与雪豹栖息地上人们的需求同样重要。
对人类来说,把雪豹原来的生存空间让给雪豹,让雪豹有一个自由生活的家园,天天能吃饱肚子,能安居乐业,生儿育女,雪豹就不会来骚扰人类的生活。雪豹与世无争,只需要一块安宁的雪域世界,那里是父辈们留下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