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土乡互助,别说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就连曾经在青海居住过多年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互助的麻雀儿都能喝二两酒。由此可见,酒在互助人民生活中所占的份量了。曾经听人说根据国家统计,世界白酒销量最多的地方是俄罗斯,而我国白酒销量最大的就属青海省。于是很多人抿嘴笑道,那肯定是互助喽。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欢,这是互助人常戏谑的话。
青稞白酒,最主要的原料就是青稞,酿制的酒清香甘洌,深得人们的喜爱。青稞因其耐寒性,几乎只有在青藏高原种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但只要能成活它就一定长得分外茁壮。是藏族人民喜爱的食物“糌粑“的主要成分。
虽说我在互助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土族之乡生活了二十七年,但对于青稞,我并不熟悉,也仅限于在地边看到正在生长的农作物时,能分得清麦子或者青稞而已。青稞的叶片比麦子大一点,颜色淡些,麦穗上的麦芒比较长,微风吹过,那些青稞在阳光下似是波光粼粼的湖水一圈圈的荡漾着,让人陶醉。初次见到李卓玛的小说《瓦蓝青稞》时,第一眼看到这名字的确纳闷得很:难道青稞还有瓦蓝色的?后来我查看了百度,并询问了门源的甘老师,才知道青稞分为白青稞和黑青稞,而黑青稞颜色发黑,黑中透紫,紫里发蓝。
在卓玛的笔下,当一群腾格里的后世子孙,浩浩荡荡地从辽东半岛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万苦,最终选择在宁静祥和的高原谷地建立了《吐谷浑王国》,其恢宏大气和极其开阔的写作篇幅,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精湛的土族历史画卷。而《瓦蓝青稞》则似小家碧玉的女子,作者采取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生活阅历,用质朴精炼的语言,以酒为媒,将风尘仆仆的吐谷浑后人在威远这块高原谷底生息繁衍的日子,一点一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土族儿女情感纠葛的平凡生活。
小说中写到了白松巴一家四代人大起大落的命运,其实就是互助青稞酒的命运。从平常土族自家酿制的酩馏酒,到白手起家开起了酩馏酒作坊,生意兴隆红火之时遭逢同行使诈,致使酒坊被封,家徒四壁,寄人篱下,连遭不测。到了下一代人白尕多头上,经过“七年的隐忍,七年的韬光养晦,七年的忍辱负重”,白尕多不仅再次开张了酒厂,还让酒厂发展壮大,成了镇里的纳税大户,这不就是青稞酒的发展简史和缩影吗?
小说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真实反映了土族民俗文化。比如土族婚礼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土族风情园的节目表演中略窥一斑。在小说中,通过玲花和达兰的婚礼,我觉得似乎身临其境,如同以一个土族人的身份全程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过程一般。从两个那什金(媒人)来娶亲进门,到改发仪式,直到哭嫁,土族人机智灵巧的对唱萦绕在耳畔,我亦喜亦哭。喜的是喜鹊喳喳叫,家中喜事到。哭的是,辛苦拉扯的姑娘长大了,面对阿妈慈祥的目光,难以抑制离别的悲伤,也是对今后在婆家生活的担忧和思虑。对于姑娘,婆家的生活又是一种新的开始。小说中对于婚礼的叙述占用的篇幅不多,但深刻而细致,将代表一个民族的习俗清晰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我想,作者因为是本民族的习俗,比较熟悉,所以生活习俗和细节的描述能够自然细腻,信手拈来吧。
小说中对母亲九月花的描述并不是很多,但她的遭遇是旧时期很多土乡妇女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正确看待和反思。代表新一代的花索、吉六月、茜巧、吉然索这四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在上一辈人的恩怨中书写着各自的命运和人生,这些都是时代造就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生活中广大妇女的真实写照。
“成也因酒,败也因酒。”我们在酒韵中走进土乡生活,在土乡生活中感受酒文化的历史和神韵。在分享民族文化习俗和智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作者创作的艰辛和付出的汗水,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组织能力,彼此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