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物质的满足、心灵的慰藉、健康的体魄、舒适的生活,都可以是组成幸福的一个个元素。那么对于青南牧区长期靠天养畜的贫困牧民群众来说,他们眼中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包含着哪些元素?我们试图从5 月底的一次采访中得到这个答案,试图从与牧民群众的每一次对话中去发现一些有关于幸福的秘密元素。
水草丰美
一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2016 年底正式脱贫,2017年起注重于脱贫摘帽后的巩固和提升工作,政府计划用4 年的时间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小康示范村建设统筹推进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为了见证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和举措,我们前往河南县托叶玛乡曲海村采访,这是一个纯牧业贫困村,2016年开始通过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政策和十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了整体脱贫。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致富靠产业”成为村民的共识,全村168户村民入股成立了河南蒙旗曲海村综合生态有机畜牧业合作社,拥有宾馆、超市和茶餐厅在内的三家村办实体企业,每年年底都会有的分红大会,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5 岁的蒙古族姑娘多杰措毛在曲海聚福茶餐厅当大堂经理,负责吧台的工作。她毕业于西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河南县地税局打工,后来到村办的茶餐厅工作。多杰措毛家中有2000多亩草场和一部分牛羊,哥哥嫂子在家中放牧,其他人在县城打工,家中日子过得很是不错。多杰措毛说,盼望村里其他人家的日子也能像他们家一样,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
茶餐厅旁边是曲海福满超市。我们走进去,看到货架上整整齐齐、琳琅满目的商品,就知道这里的生意一定不会差。超市的管理者是今年39 岁的拉毛,约150 平方米的商铺被勤快的她收拾得井井有条,除了出售各种外来的食品百货外,超市还为顾客提供村里生产的酸奶、牛奶、曲拉、酥油等特色产品。拉毛家中共有5口人,有800多亩草场,还养着十几头牛,由亲戚代为放牧。大女儿今年19岁,在哈尔滨读大学。谈到女儿,拉毛脸上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盛开来,拉毛说,希望女儿以后的路能越走越远,而不是像她这样只能守着草原生活。
拉毛介绍说,目前超市每天都有100 至300 元的收入,春节期间生意会比较好,每天能有600多元的进账。去年底,超市给村委会交了3 万元钱,而今年的生意要比去年好很多。能在这里工作,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实话好得很。
记者了解到,目前村里的宾馆共有24 间客房,每个月都能挣一万多元钱。茶餐厅、超市、宾馆所得全部收入由全体村民支配,而且在分配时还会向村里的贫困户和家庭困难户倾斜。
二
优干宁镇荷日恒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于2013 年,在村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狠抓实体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本村经济水平。目前已建成欧拉羊繁育基地、牦牛高效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厂、民族服装加工厂以及河南县小汽车修理城等5 家实体产业,让村民们通过产业发展走上致富之路。
现年60 岁的华旦公保承包了荷日恒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畜产品销售中心,专门出售合作社生产的蕨麻、酥油、各种规格的酸奶、牛奶等产品。他去年给村里上交了35 万元,自己的纯收入也达到了6万元。“今年可能会上交得更多吧”,华旦公保对自己的生意很有信心。记者注意到,在这家销售中心,顾客买完东西以后还可以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扫码的方式来付费。能在这个偏僻的牧区小镇看到大众流行的支付方式,不能不说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好处。
华旦公保家共有5 口人,家里有1700 亩草场,交给别人打理,每年还能拿到5、6万元的租金,再加上承包销售中心的收入和各种补贴,每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
华旦公保说,村里兴办实体产业,拓宽了牧民群众就业及增收渠道,全村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去年年底分红的时候,家里还分到了一只羊和一千元钱。“我们再也不用发愁吃住,日子越来越好了”,说到这里,华旦公保的脸上满是惬意的笑容。对于华旦公保一家来说,幸福大概就是销售中心琳琅满目的商品、来来去去的顾客和一天比一天饱满起来的口袋吧。
荷日恒村支部书记斗格加告诉我们,村民们传统的畜牧生活是从2005 年开始逐步转变的,人多了,牛羊多了,草场的承载量却十分有限,村民们就开始逐渐地在思想意识方面有所转变,再加上政府的引导和国家各种优惠政策,村里组建了各种牧业合作社,牧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新时代的藏族女性
牧民新生活
三
为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河南县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精准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全面推进河南县精准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也使得很多靠天养畜、世代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群众在逐步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我们来到河南县优干宁镇幸福家园小区,这里是一个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集中安置点,居住着39个村的410 户建档立卡贫困牧民。牧民们只要每家拿出3000至1万元不等的资金,就可以分到一套造价达20万元、面积为87.56平方米的新楼房。
11 栋楼412 号的住户措德是来自宁木特镇夏拉村的贫困户,他今年69 岁,和老伴一起居住在这里。他们去年11 月份搬迁到楼房,上交自筹资金以及购买家电和生活必需品共花费2 万多元,就住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新房子。措德说,家里水电都有,上厕所也不用出门了,政府每年都给我们发低保金,生病了还能按比例报销医疗费,我们感到现在的生活很好。老伴玛托在旁边笑眯眯地听着。他们的两个已出嫁的女儿会经常回来看望他们,带来牛奶、酥油等生活必需品,再也不需要像从前那样在风里雨里靠放牧牛羊来生活了,玛托觉得现在的生活又安逸又幸福。“我们享上共产党的福了”,玛托说。幸福在他们的眼里,大概就是居住上新楼房所带来的满足感吧,对生活感觉到满足不正是幸福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征吗?
泽库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在县城附近,2016年至2017 年搬迁安置4439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044 户,涉及9 个乡镇63 个行政村,贫困户只要每家自筹1 万元就可以住上政府提供的价值达20 万元的80平米新楼房。大多贫困户在2017 年11月搬迁至此,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伫立在路边,水电路、幼儿园、活动室、治安室、卫生室、文化广场等配套设备正在兴建中,预计能在今年7月完工。
287 号住户是今年59 岁的本太日,他是西卜沙乡团结村贫困户,家中有6 口人。大女儿在12 岁的时候得了癫痫,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在同仁出家,小女儿已经出嫁,家中还有一个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本太日家中有280 亩草场、11 头牛,全部入股到村里的牧民合作社,每年都可以拿到一笔分红款,另外家中还有老伴切果当草管员的收入、全家的草场补贴、女儿的残疾人补助等等,生活还算过得去。
本太日说,我从小放牧牛羊长大,还不是很习惯定居房的日子,我从来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感恩党和政府。这里有水有电,条件很好。他说偶尔也还会想起从前在大草原上放牧的日子,他的乡愁,大概就潜藏在他凝望草原的目光里,厚道淳朴不善言谈的人们,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释放为一种感恩,对党和政府无比的信赖。
283 号的改登旦巴来自热旭日村二社,走进他家,可以看到一面墙上满满的都是藏文书籍,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阅读,自从去年11月份搬到县城以来,改登旦巴感觉自己的生活一下子好起来了,方便、舒适是他对眼下生活的质朴描述。
改登旦巴喜欢藏族的文化历史,他曾经跟寺院里的一些高僧大德学习藏语言、历史、传统文学等科目,也希望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更多草原上的孩子们。每年假期,他都会在家里免费给村民的孩子们讲授藏族历史,同时也督促孩子们完成学校的作业。改登旦巴说,希望下一代的孩子们能够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始终窝在草原上过这种被政府救助的生活。欣慰的是,他14 岁的儿子学习很好,并且喜欢艺术,儿子应该能过上和他们不一样的日子吧?改登旦巴对幸福的理解,就是通过努力过上和从前不一样的日子。
四
第二天,我们在泽库县扶贫开发局干部格日多杰的陪同下,前往和日镇和日村寻访石雕艺人。和日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一公里,是一个以石雕艺术闻名的村落,2009 年成立和日石雕艺术有限公司,全村从事石雕艺术人员达265 人,石雕已经成为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
正值虫草季节,男人们都出去采挖虫草了,村里仅剩一些老人、儿童和妇女。今年21 岁的德吉央宗是青海民大艺术系唐卡班的学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雕刻,已经十几年了。我们去的时候,德吉卓玛正在雕一块内容为《丹珠尔》的石板经文。她每天刻8个小时,大概一个小时可以刻好一页经文,每天能挣260多元钱,德吉央宗靠着雕刻的技艺,给自己挣着学费,几乎没让家人花费太多的心血。一个有文化懂雕刻会唐卡的藏家女子正在成长起来,在新的时代新的变革中,必然会涌现出更多像德吉央宗这样能够凭一己之力养活自己并且能有所为的新时代藏族女性,她的幸福不言而喻。
33岁的阿青措学习雕刻也有十几年了,她家院子里摆着一个简易的木头刻架,阿青措拿着锤子和刻刀,在飞快地往石板上刻着藏经文。这是坎布拉一家公司订购的、名曰《大藏经》的石板雕刻作品,阿青措说自己在雕刻的过程中还能够再学习背诵一遍经文,这是她们藏民族特有的一种刻在骨血中的信仰。
在阿青措朴素的理解中,幸福就是这日复一日、以雕刻为生的寻常日子,春夏之季,在男人们都出去采挖虫草的时候,女人们还可以坐在庭院里,为全家人的生计出一份力,不能不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或者幸福就是这样吧,这样的简单、寻常、质朴,阿青措在每日不厌其烦的简单雕刻中,体会着幸福的素简味道。而我在旁边看着她雕刻,仿佛看到幸福的小天使正在她的雕刻刀上不停地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