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 月25 日,第二届“昌耀诗歌奖”评选活动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评论家与青海本土作家齐聚美丽的彩虹之乡,共享诗歌盛宴。
昌耀诗歌奖继2016 年设立并成功组织首届评选之后,在全国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本届评奖自2018 年年初启动,评委会征集到来自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德国、美国和日本的诗歌作品(含诗集、长诗、组诗)共291 部。经过最终评选,吴思敬获得特别荣誉奖,张清华获得理论批评奖,宋琳、阿信、陆健三人获得诗歌创作奖。
昌耀诗歌奖评选活动,对于推动诗歌创作和研究,推动青海文学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曾经长期生活在青海的昌耀先生,是中国当代诗坛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也是西部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留下大量优秀作品,成为文学界的精神财富。设立昌耀诗歌奖,既是青海文学界对昌耀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也体现了青海积极参与新时代诗歌建构,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学事业发展的强烈愿望。
吴思敬
1942 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著名诗歌评论家、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65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作协理事。1978 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诗歌鉴赏心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心理诗学》《诗学沉思录》《走向哲学的诗》《吴思敬论新诗》《中国当代诗人论》《中国新诗总系·理论卷》、《中国诗歌通史》等。
张清华
1963 年10 月生,山东博兴县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内心的迷津》《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天堂的哀歌》《文学的减法》《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猜测上帝的诗学》《穿越尘埃与冰雪——当代诗歌观察笔记》等著作多部。涉猎诗歌与散文随笔写作,出版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隐秘的狂欢》,诗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边》。曾获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 年度批评家奖,第二届当代中国批评家奖,2010 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宋琳
1959 年生于福建厦门,祖籍宁德。1983 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 年移居法国。2003 年以来受聘于国内大学执教文学。现居大理。著有诗集《城市人》《门厅》《断片与骊歌》《城墙与落日》《雪夜访戴》《口信》等。另从事随笔、评论的写作。1992 年以来一直是《今天》文学杂志的编辑。曾获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奖、《上海文学》奖、东荡子诗歌奖、2016 年度十大好诗奖。
旭日旅店
一场秋雨把我们困在旅店里
不见旭日,不见旭日
窗外是澹泊的远山。枫林正晚
向隅的简易行囊被雨意尽情涂抹
我们的情绪被渲染,被渍化
又被另一场更大的秋雨
写进山水画境
我们是徒步进山去的
三个黑脸膛的矿工也被困在旅店
里了
他们要赶回山那边的竹箦煤矿
他们揉搓着大手诅咒倒霉的天气
诅咒断绝交通的道路
他们的年龄和身高都与我们相仿
但对这场秋雨的率真
却与我们含蓄的嗟叹全然不同
(所不同的是否还有
对某一种距离的理解
对偶然夜宿一处的感遇呢
如同旅店之于远山
一场秋雨之于另一场秋雨)
那一夜我们不约而同想起了梵高
他去过比利时北部的某一座矿山
正午的邂逅
在呛人的阳光里停下脚步
突然,一个飞人落在山毛榉树上
悠然自得的平衡术被大海的磁场
搅乱
——我是他冒险记录的偶然见证
岛屿,这些在时光中浣洗的
白昼的星辰,正午的漫游者
犹如闪光的额头沉思着一步棋
沙兰特河用多棱镜照着它们
或许他就是那棵想飞的山毛榉树
的
一个梦,通过枝叶的摇篮回到大地
如果他曾经绽开也是在天空中
毕竟那降落伞是用幻象织成
看他身轻如燕地走向海滨大道
仿佛已从教训中脱胎换骨
那里一个少女正仰脸把他迎接
她的花园像荨麻阴影里的罗盘
“请问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
“永恒的恶魔之夜”
“这么说我误入了水妖的王国?”
“是的,我们等你来已等白了头”
隔着篱墙你一言我一语
海上的风暴在邂逅者头顶悄然聚
集
博登湖
众鸟之钥突破黑森林的锁
水光压迫视网膜。渡船驶向城堡
并没有谁从太阳的高度坠落下来
人们面无愧色,斜倚栏杆
这片水域由色彩构成,陌生而浩瀚
细细描画出小山和葡萄园村庄
袖子高高捋起的健壮的洗衣妇
站在正午波动的阴影中
一次即兴游历始于多年前的
一次出走。坎离之家的浪子,自许
的
帕西法尔,被奇迹的血放逐到
心跳像马达轰鸣的原始天空下面
晕眩的光景!鹿飞奔湖畔
浪花,瞬息的花,浸入我们的感官
远方仿佛一个招魂仪式
半个神的荷尔德林踏浪归来
眺望的人中哪一个是我?
谈谈桑社,雩祭,或贤者的击壤歌
房星南曜的农事诗时代
如今我们遁迹域外,形如野鹤
以山水为药,亦可刮骨洗心
彼何人哉!披发佯狂,奥渺不测
深藏起孤绝的辞乡剑和一双红木
屐
伫立船头,俯身于滟潋碧波
满空皆火
湖心燃烧着七月
船在移动中击碎了过于明确的东
西
诸如必然的遭遇
不死的陈词烂调
将一次横渡引向一生的慈航
陆健
祖籍陕西扶风,1956 年出生于河北沧州,1978 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1982 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出版诗集《名城与门》《日内瓦的太阳》《不存在的女子》《非典时期的了了特特博士》《34 份礼物》《马赛克拼图》《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诗坛N叟》等20 部及文艺评论集多部。
门
——写给海子
我的朋友在那片麦田里
下午的太阳不得不
到山岗西边渴死
男男女女,不复站立
乳房好似戴红色草帽的坟墓
朋友一定不在那片麦田里
鹧鸪飞走,蝶蛾飘去
灰鼠钻入地下,他就少了
很少人进驻时间之内
有梦正缠绕着脚印丛生
根本不存在那片麦田
小麦醉了,疯狂地向自己的皱褶中
装填水和空气。它旋转
它的初衷在石磨间
一次次破裂,它哭泣着
麦苗指着夏天护卫的
依旧是这条道路
向自己倾诉
有时我想生硬地离开艺术
抆泪而去,这首诗也不写
当看到街上的人群
和所有鲜艳的事物
这艺术何用
令我冥顽而专心,我因为它
而把自己逼上绝路
而枯萎,在纸上发动大水
而除此之外我还能干些什么
那思想,如一位盲目的领袖
带领着残废的文字
做着偷窃自己的勾当
那把插进海伦胸中的刀
那让刀死去的活的鲜血
从西宁到德令哈
十年前我去德令哈
西宁往西,青海湖,倒淌河
八个小时的颠簸
当年海子就是这样在车上
昏昏沉沉睡着。他偶尔抬抬袖子
遮挡一下脸上阳光的灼热
他在向距离姐姐越来越远的地方
走
姐姐的面庞忽明忽暗
姐姐不停更换着衣衫
千百个姐姐其实是一个姐姐
数不清的情人是兜里卷了边的书
卷
他在巴音河的海拔朝东呼喊
姐姐的四肢已经冰凉
阿信
(1964—)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在甘南藏区工作。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写作,参加诗刊社第14 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阿信的诗》《草地诗篇》《致友人书》《那些年,在桑多河边》等多部。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西部文学奖、敦煌文艺奖、诗刊社首届“中国好诗歌”提名奖等。
河曲马场
仅仅二十年,那些
林间的马,河边的马,雨水中
脊背发光的马,与幼驹一起
在逆光中静静啮食时间的马,
三五成群,长鬃垂向暮晚和
河风的马,远雷一样
从天边滚过的马……一匹也看不见
了。
有人说,马在这个时代是彻底没用
了,
连牧人都不愿再牧养它们。
而我在想:人不需要的,也许
神还需要!
在天空,在高高的云端,
我看见它们在那里。我可以把它们
一匹匹牵出来。
那些年,在桑多河边
下雪的时候,我多半
是在家中,读小说、写诗、或者
给远方回信:
雪,扑向灯笼,扑向窗户玻璃,
扑向墙角堆放的过冬的煤块。
意犹未尽,再补上一句:雪,扑向郊外
一座年久失修的木桥。
在我身后,炉火上的铝壶
噗噗冒着热气。
但有一次,我从镇上喝酒回来,
经过桑多河上的木桥。猛一抬头,
看见自己的家——
河滩上
一座孤零零的小屋,
正被四面八方的雪包围、扑打……
鸿雁
南迁途中,必经秋草枯黄的草原。
长距离飞翔之后,需要一片破败苇
丛,或夜间
尚遗余温的沙滩。一共是六只,或七
只,其中一只
带伤,塌着翅膀。灰褐色的翅羽和白
色覆羽
沾着西伯利亚的风霜……
月下的尕海湖薄雾笼罩,远离俗世,
拒绝窥视。
我只是梦见了它们:这些
来自普希金和彼得大帝故乡
尊贵而暗自神伤的客人。
在大海边
日落之前,
我一直坐在礁石之上。
墨绿的海水一波波涌起,扑向沙滩、
岸礁,
一刻也不曾停息。
椰风和潮汐的声音,栖满双耳。
想起雪落高原风过
松林马匹奔向
荒凉山岗……我闭上了眼睛,
那曾经历的生,不乏奇迹,但远未至
壮阔;必将到来的,充满神秘
却也不会令我产生恐惧、惊怖。
日落之际的大海,
突然之间,变得瑰丽无匹。
随后到来的暮色,又会深深地
掩埋好这一切。
我于此际起身,离开。我的内心
有一种难得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