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文学副刊 读书的意趣 看见 灯影里的雪花 腊梅 一个孤独的人 风居住的街道 宁静、坚守与建设

第A7版:文学副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 07 月 09 日 星期一   07

宁静、坚守与建设

读胡永刚诗歌

对于从青海走出来的诗友,我总是热情如火。

这是缘于我们曾经共同生长的这一片土地,它的地理、它的气候和它的人文环境。我更喜欢失散在各地的青海游子,一起海聊、喝酒、唱“花儿”、回忆往事。

而具体到诗歌,则各有各的特点,究其成因,每个人所接受的诗歌审美训练和文化资源不同,再说写诗这种手艺,也不能绝对地分出高下,这是一种萝卜白菜的说法。

在写这篇小文前,我特地把胡永刚五年前出的诗集《到达天堂以前》又重新翻了一遍,主要是想梳理一下他的诗歌写作脉络。

读一个诗人,其实也是读一个人的心灵史记。胡永刚是由散文写作转入诗歌写作的。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后,衡量散文的标尺是以华丽、唯美、小意象、小哲理等表征为依据,只是近些年来,随笔以其更为自由的书写方式、更为个人化的印记、更为深厚的精神指向,受到了读者的青睐。随笔的普及,逐渐替代了散文的某些功效。

还是回过来说诗。写散文出身的胡永刚,写起诗来在语言上就具备了一种优势,这是多年来语言训练的结果,不像现在很多写诗的年轻人,由直白的口语写作开始诗歌写作,天生对诗歌语言缺乏审美上的敬畏。所以,胡永刚的诗,在语言上有一种洁癖——即不是什么诗句都可以入诗的,那些龌龊的、下流的、亵渎诗意的词和句,被他一概拒之门外,正是他有这道无形的底线,并多年来一直的坚守,我们读他的诗篇,就像大口大口吃的无公害蔬菜一样放心。

纵观胡永刚这些年的诗歌,正如诗评家燎原先生所言“他的写作主体是建立在高原地质岩基上,一种流云飞瀑式的蒸腾与弥漫”。从2004 年到目前的写作,我们能够看得出,胡永刚诗歌意象越发密集,节奏感增强、个人内在声音更为强劲,从湟水河的大雪纷纷到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从心灵独白到现实关注,从抒情线条的生涩到流畅自如,这一切都是在一种不为察觉的艺术历程中潜变。

有时,我读胡永刚的诗歌,常常生出这样的疑惑,他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种可见的现实,而是理想王国的现实,这使我想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国家的象征主义写作。用暗示或象征创造出一个比现实更为持久和美丽的世界,是向高处的存在发出邀请,这说明一个诗人越过芜杂的现实世界,更加接近他心中的诗意世界。而拥有这种艺术转化能力的诗人,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几年前见过胡永刚一面。那是他去河北承德开一个诗会,路过石家庄时匆匆的一面,感觉他沉静而内敛,不像有些性格张扬的诗人,做出些超常行为来强化你对他的印象。他的诗也像他的人一样老老实实,不去追逐时下流行的写法,他只是在自己的精神层面不断地挖掘,始终呵护着他最本真的情感。他可以把那些或孤独、或欢喜、或忧伤的细微情绪放大到让人难以释怀的地步,可以把他瞬间捕捉到的景象定格,悬挂在你心灵的景布上。这样的诗人在发现和显现这个世界上足以让人惊奇的诗意,多么好!

认识胡永刚后,我们有时会在网上聊聊诗歌。记得他说过,对当下的一些炫技写作抱有怀疑的态度,他自己的写作必须遵循内心的律令……这令我想到帕斯捷尔纳克的一句话:千百年来的艺术都是同一种艺术,打动人心的仍然是其中的艺术。

因此,一个诗人写什么、怎么写是他自己的事情,重要的是诗中有让人心动的元素。胡永刚的一些情感诗,比如写爱情、亲情和漂泊的异乡人,都能够深深地感染他人。

关于诗歌的传统与当代性,中国的学者和诗人们都有不少的高论,鉴于“颠覆、破坏”和“传承、扬弃”之间,我更倾向于后者。当然这也不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更像一种姿态。胡永刚的写作属于建设型写作,他忠于中国古典的文化谱系,大致上认同传统审美价值观,只是在自己的写作中修补古典与现代的撕裂,我尊重这种艺术求索,也希望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践行这一切。

近年来,我了解到胡永刚热衷于佛教,在他的诗中也通常能看到“宿缘”“悲悯”“前生”“佛灯前焚香”等一些与佛教有关的字眼。对于宗教,一直以来,我抱有一种“不可说”的敬畏之心。读胡永刚近两年来的诗作,凌厉的质问少了,宁静的叙述多了,他像一个智者,有时自说自话,有时眺望远方……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心身进入了大境界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也许就是信仰给一个人带来的财富?胡永刚由于对世间万物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也势必深深影响到他的诗的内涵深度和色调的丰富,最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中传达出来的精神气息,远离喧嚣的尘世,回归生命的大宁静。

对于每个诗人来说,突破中年写作瓶颈是个大问题,胡永刚同样也面对着这个困扰。在我看来,当一个诗人的写作相对成熟后,只有阅历和才华显然还不够,诗歌中的个人印记、博大的胸襟、对语言的敏锐度、对真理的不断探查……这一切都可能成就一个诗人,愿胡永刚能够走得更远。

编辑:陈思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