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特刊
第A7版:特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二   07

今天的孩子真幸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时路,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新时代新起点,我州教育将继续乘着改革的东风,砥砺前行,踏上新的航程。

1978-2018,转眼已过了40年。40年前的一个伟大决定,让中国步入了日新月异的快车道,也让中国的教育稳步前行,在教室里发生的各种变化。

40 年前,黑屋木凳,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喳喳;40年后,窗明几净的教室,绿植、板报、投影、相框……

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也越来越高。

40年前冬天的教室里弥漫着牛粪的味道;40年后,冬天的教室不再寒冷,暖气地暖温暖着校舍;

40年前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力量单薄;40年后,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农牧区学生同一线城市的学生共享教育资源。

传统的“一支粉笔两手灰”的黑板授课方式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触摸式电子白板。

电子感应笔轻轻一点,课件、视频就出现在电子白板上。

1999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州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多杰卓玛,谈到四十年来教育变化发展十分感慨的说到“变化实在太大了,国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两基教育到教育均衡发展到三江源地区十五年义务教育,国家投入教育的力度大,我们的孩子们很幸福,黄南地区目前已经全面建成了‘三通两平台’教育工程,我们的学生同天津、成都等一线城市的孩子共享教育资源,并且近几年全州中小学设立图书馆,实现了从州、县、乡村全覆盖。学校更加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提高认识、制度建设、资金投入、条件改善、师资配备、校园足球发展和增强青少年体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控辍保学也是教育重要举措,从去年开始,以‘确保一个孩子不能少、一天不耽误’为目标要求,在寺院、农牧区设立义务教育点,返校学生,就近完成义务教育,在我们下乡视察时可以同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返校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他们很努力也很乐意再返校学习,在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教育权利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始建于1990年的州民族中学也在改革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几间平屋瓦房到现在校舍林立,标准化的操场,从最初的几十名学生到现在的1300多名学生,看得见的变化,说不尽的喜悦,呈现在一代代州民族中学学生的精神面貌当中。州民族中学党支部副书记许春梅介绍到“每年学校都会选派教师去天津培训,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天津援建的教学楼、操场也都投入使用,学校设施设备也在不断完善,最为明显的是高考升学率逐年提升。”

朋毛多杰,同仁县双朋西乡人,1988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并于同年在同仁县民族中学参加工作,现任该校校长。“今天,任何一个人走进我们的校园,站在一栋栋大楼前,走在现代化的塑胶跑道上,抑或是去学生餐厅品尝菜品,都不会想象到我们的学校是怎么一步步长成现在的样子。光拿黑板来说,从无到有,从老师自制的木黑板,到嵌在墙里的水泥黑板,到后来的推拉式黑板,再到今天的智能黑板,在40年的时间里已经换了4代,回想起来,就像梦境一样。那是1977年,12岁的我在黄南州民师上初一。那时,学校离家远。清晨,我从双朋西的家中出发,背上的行囊很沉,里面装着一个月左右的干粮——现在回想起来,那只是一口不大的袋子,里边装的是糌粑。走尽了羊肠小道走搓板路,向着太阳落山的方向,我那瘦小的双脚只有不停地往前迈,才能在夕阳西下时到达学校。那个年代,在我们那个小地方,人们的梦想是吃饱穿暖。但作为父母倾尽所有来培养的孩子,我还是吃不饱肚子。记得那段岁月里,我们一天只吃两顿,却依然很快就将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吃得一干二净,无奈,只有借周围没人时偷偷拿走别人丢弃在窗台的干馍馍来充饥。今天的校园,餐厅的菜品每天不重样,曾经的集体宿舍已变成8个人的“小天地”,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内,吃、住、学全免。在不断进行的人才更新中,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更是今非昔比,他们唯一需要关心的便是自己的学业。今天的莘莘学子,生对了年代。”

40 年斗转星移,40 年春华秋实。40 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我州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带给全州人民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汇集磅礴的力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编辑:陈思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