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黄南州各地区群众隆重举行藏戏、“晒佛”、“拉泽”、“达顿”、“社火”表演等各项民间年俗文化活动。最受热贡汉族群众喜爱的保安社火正是我州民间年俗文化中的一朵瑰丽奇葩。
保安社火,是保安汉族群众过年最有味的“一道菜”,也是年文化的精髓,一进入农历腊月,保安社火队就“躁动”起来。敲锣的、打鼓的、排练的,场面异常热闹。
2 月19 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别具地区特色的保安社火如期而至。在保安镇城内村都司衙门府内,社火官、秧歌队的大爷大妈、舞龙舞狮的小鲜肉们,早已准备妥当。孩子们在追逐打闹,大人们交流着节目流程,还有人不时地向来访游客介绍都司衙门府的来历。
在衙门府一旁的保安社火展馆内,整整两面墙的照片记录了保安社火的演变过程。保安社火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文化底蕴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用“社火”这一传统而古朴的民俗方式为新年祈福许愿,为广大群众增添欢乐和喜悦。
上午11 点,社火官带领着社火“身子”们,从都司衙门府出发,沿着城内村的巷道浩浩荡荡地奔往城外村广场。随行的老人告诉记者, 这一行为称为“ 踏煞”,这样才能驱赶妖魔鬼怪,保佑全村老小平安,同时也在邀请其他村的村民们来观看社火表演。
此时,保安镇城外村的广场上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人头攒动。中午时分,社火表演队的演员们走村穿巷,在广场上开始了正式演出。保安社火队由城内、城外、新城三个村子的村民自愿组成。
锣鼓声中本次演出的开场角色——社火官登场了,身穿大红色官服的社火官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广场中央,拜过四方后,向场上的群众们送上新年祝福。社火官退场后,“狮子”们上场了。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模样,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走在前头的引狮人右手握旋转绣球,左手执小锣逗引狮子。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朝拜等技巧,并伴有上窜桌子、抢绣球等高难度动作。
腰鼓队年龄最小的吴文慧今年才9岁,但是打起鼓来丝毫也不逊于哥哥姐姐们。在锣嚓打击声的引导下,腰鼓响起来了,手中的彩绸凌空飞舞。他们摇头晃脑地舞着,将喜悦绽放在脸上。欢快的鼓点仿佛高声呐喊着祝福、召唤着吉祥。
且不说保安社火的规模,单说“身子”们的衣服,也颇具历史渊源。表演太平鼓、武角等演员们的前胸后背均有“勇”“衙”“兵”字样。据社火队管理人员吴老先生介绍,保安地区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和军营屯垦文化,这里的汉族是明代来此戍边移民的后裔,其社火表演是明末拨守屯边的营兵带到保安营后,一直承袭军营习武性质的传统表演方式。民国后,营制废革,军籍后裔传承旧习,并不断补充完善演出内容,成为同仁地区唯一具有汉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2009 年,保安社火被青海省政府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0 岁的韩阿姨和她的同伴们坐在广场的一侧,她从小随家人从循化县搬迁而来,在此居住多年。她告诉记者她的6 个女儿都跳过社火,每次村里耍社火时都会来看。每年的社火都有新变化,今年的保安社火还增加了撒拉族和藏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