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总是令人期待。
依黄河而建的尖扎县易地搬迁新村——德吉村,春天比别的地方来得早。站在黄河岸边,四面麦苗青青,杨柳含翠,碧水柔情,一派春意盎然。走进德吉村,碧波荡漾的河面倒映着对岸的高山,远处的山涧,海黄大桥高高屹立在黄河之上。整齐的院落,宽阔的道路,以及景观点缀,这些持续性的基础设施投入让本就自然环境优美的德吉村,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去年10月,德吉村还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今年2 月,中央“一号文件”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方针。因而今明两年对我国农业发展尤为特别,只有抓好“三农”工作各项硬任务的落实,才能确保顺利完成“2020 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扶贫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
美丽的黄河不仅是德吉村坚固的生态屏障,也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阵地。从2016 年6 月起,251 户农牧户陆续从尖扎县浅脑山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 个村搬迁到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近一个月以来,尖扎县通过深入基层了解广大群众所想、所求,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百名干部下乡开展“一讲两办三推”活动。
3 月26 日,记者在尖扎县农牧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尖扎达顿藏茶种植研发基地。县农牧科技局工作人员的身影也在茶地里,该局干部骆兆智告诉记者,今天尖扎达顿藏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的相关负责技术人员在这里教村民种植藏茶,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走进种植研发基地,茶地两侧形态各异的景观带与悠然的凉亭相映成趣,随着气温的回升,农民们在茶地里忙碌着耕种除草,培土施肥,好一派初春农忙之景……
茶地里一位身材健硕、风趣健谈的男士正在指导农民们种植藏茶,他叫桑杰端知,是尖扎达顿藏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告诉记者,他20 岁时就已出来打拼,做过虫草生意、开过旅游公司、做过藏药材生意…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个精明能干的生意人,2016年,他带着回报家乡、造福桑梓的想法,毅然回到老家,投资百余万元,流转土地100 多亩,从甘肃省引进藏茶品种,并邀请一大批相关专家潜心研究其药用营养成分,开始了他的绿色藏茶梦。
据桑杰端知介绍,尖扎达顿藏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青海亚昂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因户+互联网”的运作模式。自2016 年在尖扎县马克唐镇要其村建立了藏茶种植基地100 余亩,并种植成功。今年他打算继续拓宽种植范围,把种植阵地延伸到了黄河边上的美丽幸福村——德吉村。
谈到今年将在德吉村发展藏茶种植的规划时,他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德吉村年平均气温7.9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360至400毫米,黄河谷地光热水条件优越,母亲河黄河纵贯南北,境内流程达96 公里,黄河水域面积广阔,暖湿气充足,非常适宜藏茶种植。并且,依托德吉村地处黄河谷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更好地打造区域性品牌,进而把德吉村打造成‘黄河谷地藏茶第一村’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最重要的是,可以就地吸纳德吉村的贫困户成为合作社员工,并且发给他们每天120 元的报酬,每天都会不断吸纳该村村民来合作社种植藏茶,足不出户就可以赚到钱。依托‘黄河谷地藏茶第一村’的品牌效应,将藏茶作为德吉村文农旅融合的主题,以藏茶的产业链带动整村的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这是企业的最重要发展核心。我们决心要打造区域性藏茶品牌,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用品牌打开市场局面,解决尖扎县三农滞后的突出问题”。
骆兆智告诉记者:“在德吉村搞藏茶产业,是要更好地将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人性化、市场化结合运作,要做到成为市场主导作用的产业。今年德吉村以打造五百亩的茶园建设为目标,让最美藏乡德吉村的231 户贫困户、846名贫困人口广泛参与,其中包括浇水、锄草、采茶、加工、体验销售等环节。并且该公司还会给农户们传授制茶工艺技能,让贫困家庭能够代代相传,实现技术脱贫,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的经济模式。以生态藏茶园为美景,文化民俗为灵魂,藏茶品牌为核心价值,藏茶加工为车轮,真正实行一二三产业结合的特色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非常感激桑杰老板给我们这些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的机会,这样既能照顾到家里人的生活,还能挣钱,这正是我需要的工作。我们会继续加把劲儿学习,争取早日学到藏茶种植技术,开起自己的藏茶种植园,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咱们灵秀尖扎,让乡亲们都富起来!”合作社工人扎西如是说。
尖扎达顿藏茶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有效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辐射带动周边村社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种植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新路子。也让搬迁群众积极融入到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使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