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里,柔软多汁的摩尔多瓦葡萄挂满了藤架,正在采摘的老李乐开了花;成片的中藏药材地里,村民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看着长势喜人的药材,有了更多盼头……
近年来,尖扎县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重点围绕黄河谷地特色果蔬产业、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和沿黄现代水产养殖业,全力打造具有青海特色尖扎特点的高原生态农牧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提出 “狠抓种植业,紧抓养殖业”的发展思路,以春耕为起点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果蔬种植、饲草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个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中藏药材、芦笋等特色种植,帮助群众生产促增收。
“菜篮子”拓宽村民的脱贫路
依托沿黄谷地高产设施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沿黄果蔬产业。目前尖扎县共有15个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800余亩净菜面积,年产值达1280万元。通过技术创新、高效经营和精细化种植以及引进木瓜、油桃、羊肚菌、葡萄、彩椒等新品种,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丰富居民“菜篮子”。
今年初春,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落户康杨镇,经过百余名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1000亩芦笋成活率达80%以上,明年每亩可采笋500公斤,亩产值3000元;第三年进入每亩丰产期后,可采笋1500公斤,亩产值9000元。巷道村龙鼻梁合作社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承包了龙道村200亩土地种植芦笋,让原本空闲的土地“活”了起来,该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田间管理、种植、采摘等方式,实现了脱贫增收。
尖扎县谷总说,芦笋是一种喜水、耐寒的作物,从欧洲、台湾等地引进中国南部,发展至今也已在西北地区落地生根。尖扎县独特的气候适应芦笋的生长,使其避免了高温、潮湿等气候条件导致的病虫害,成就了芦笋的绿色种植,口感更佳,价值更高,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芦笋种植产业也将发展的更好。
芦笋在微风中摆动着绿油油的枝叶,破土的芦笋枝丫正奋力生长。巷道村的村民们正在田间除草,40来岁的凯里索告诉记者,家里有5个小孩和两个老人,不能外出打工,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现在从芦笋种植、田间管理、采摘都能在地里干活,每个月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既能照顾到家庭,还能赚点外块。说完,她又投身到除草中,挥动着铲子,翻出新土。
尖扎县天津玫瑰葡萄种植园里的葡萄迎来了采摘的好时节。紫色的摩尔多瓦葡萄挂满了支架,在绿叶的映衬下愈发鲜艳,令人垂涎欲滴。老李和妻子是该葡萄园的管理员,进入采摘季后,他俩也开始忙碌起来。老李一边采摘,一边说,这些颜色深的葡萄都可以采摘了,今年的收成好啊!目前,我们园的葡萄除了销往同仁、尖扎,还开通了电子商务,销路更广了。10多个温棚里的葡萄架上硕果累累,丰收的喜悦全都写在了老李和妻子的笑容里。
产业助力一方经济
尖扎县水域资源丰富,黄河纵贯尖扎南北,境内流程达96公里,可利用水域面积10.1万亩,可放置网箱20——30万平方米,水温终年在2-23℃之间,PH值7.3-7.8,溶解氧平均为8.77㎎/L,极适宜冷水鱼类养殖。近年来,该县结合地域优势,以“水产养殖”为突破口,以“兴水产”为结构调整思路,在保护好母亲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发展尖扎渔业。截至目前,尖扎县水产养殖业已逐步形成产业,初具规模。各种规格养殖网箱总数达304个计5.3万平方米,网箱养鱼总数128万尾,以大闸蟹养殖为主池塘养殖110亩,全县水产品年产量达到500吨。预计今明两年该县水产品产量将突破1000吨,水产品产值达到5000万元。
在青青黄河之畔的昂拉乡河东村,被称为青海省“虹鳟鱼养殖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省级“菜篮子工程基地”的青海联合水产集团公司座落于此。该公司在“公伯峡库区昂拉乡河东村水产养殖加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下,投资5000万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制作各类养殖网箱75个,已销售成鱼270吨,现有存鱼约310吨。
乘着渔船往河心驶去,浩浩荡荡的水面上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正值晌午时分,工作人员驾驶渔船开始了喂食工作,喂食船在网箱边停稳后,启动引擎,在轰鸣声中,虹鳟鱼纷纷扑腾着身体,在鱼群中争抢食物。在机械化的助力下,省去了繁杂的人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翻腾着的虹鳟鱼,让水花四散开来,一幅幅收获的场景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