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综合新闻 “万玛”还在立仓村…… 光伏扶贫:阳光下的“绿色银行”

第A9版:综合新闻 PDF原版PDF原版
下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 09 月 20 日 星期五   08

“万玛”还在立仓村……

眼前这位皮肤黝黑、大眼睛高鼻梁的藏族汉子,就是村民亲切地称为“万玛”的——万玛仁青。今年年初,他本该回“娘家”了,可是他被村民“拦”在了村里,也被组织再一次“送回”了立仓,如今还在同仁县扎毛乡立仓村继续当第一书记。

万玛仁青是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的一名干部,2015年10月,他来到了扎毛乡立仓村担任“第一书记”,角色的急转使他像个初嫁的新娘,一时难以适应村里繁杂琐碎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他带着全村乡亲,干事雷厉风行,手脚生风,产业扶贫项目一一落了地,谈起脱贫致富,村民满腔信心。

立仓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由立仓和果盖两个自然村组成,共105户435人,离县城35公里。2017年,立仓村3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万玛仁青被评为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回想两年前,初来乍到时,万玛仁青天天入户走访,掌握了解村情,通过民主评议筛选出39户贫困户,一切工作看似顺顺利利,但他却越来越感到心里不安——刚实施完“美丽乡村”项目的立仓村,就像一个身着绫罗绸缎的穷孩子,虽处在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地方,但除了贫瘠的耕地,别无其它优势,而保守成规的陈旧观念,村民守在这平均每户不足三分地的耕地上。

立仓村贫困面大,程度深,要摘穷帽,剜穷根,光靠眼前这些薄地与传统耕作方式,难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为此,万玛仁青躺在床上,双眼充满了血丝,脑子里都是脱贫致富的“招数”,在那段日子里,一个“穷”字揪着他的心,几乎夜夜失眠。

“那段时间,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他们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所以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让他们学会普通话,起码让他们会说些日常用语,能看懂电视新闻。”万玛仁青认为文化程度低是立仓村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他第一次向“娘家”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求援,筹了5000元,置办桌椅,请老师,在村里办起了村民普通话培训班。

近3年来,每期培训班开班,50岁的村民落藏总是第一个跑来报名听课,这使以前只要一进城便分不清东西南北的他,如今可以带着家人去省城住院看病。“我学得并不好,但和大夫、护士交流,出门买点东西,还是可以的,方便多了。”落藏很自信地说。

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万玛仁青想法很多,他偏要让“懒汉”变“劳模”。他认为扶贫不仅需要将贫困户“扶上马”还得再“送一程”。

几经波折,他终于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整合了贫困户产业到户资金和集体产业资金,投资100余万元,买了153头奶牛和畜产器械,成立了立仓村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底贫困户人均分红886元;以全乡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流转8公顷土地,村民在自己的耕地上种植鲜花,一天工资100元,去年底,村集体收入流转费128600元;从“娘家”筹得6万元,开拓高原漂流项目,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整合19户贫困户互助资金,在县城购买了一套144平方米的铺面;将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青海云杉苗木、藏药材、藏雪茶……

自驻村以来,万玛仁青就时刻关注着村民旦德家那三棵花椒树,因为那是他第一次在同仁县见过的花椒树,每次经过旦德家院落,他都要观察良久。“花椒树在旦德家院子里长得那么好,春华秋实,那如果我们在村民耕地上种上一大片呢?”带着这个疑问,他请来了林学专家,紧接着又不厌其烦地到处筹钱,终于在今年开春时,种植了5000多棵花椒树,如今长势喜人。

“自从到我们立仓村后,万玛仁青书记就几乎没有闲下来过,村民很感激他、感谢他。”年逾花甲的夏吾才让说。

如今,又是旅游的旺季,这两天万玛仁青更加忙碌了,发挥当地自然秀美的优势,要发展旅游产业,今年刚新建的14座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别墅(木屋)已竣工验收,开始接待游客营业了。

记者:特邀记者 公保安加 编辑:马文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