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喜迎两会 践行绿水青山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挪穷窝  换穷貌  改穷业  拔穷根

第A4版:喜迎两会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3 月 16 日 星期一   04

挪穷窝 换穷貌 改穷业 拔穷根

地处黄南州中南部的泽库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薄弱,作为一个产业结构单一的纯牧业县,一直靠天养畜,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泽库县作为青海省 15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5 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为27.53%,2017 年人均生产总值仅 21323 元。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工程,将贫困群众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薄弱的地区搬迁出来,跟进产业扶持和配套措施,使一大批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四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共建设搬迁新村 38 处,使 3999 户贫困户 15159 贫困人口受益,占全县贫困户的 76.5%、贫困人口的 77.5%,成为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县。

解决关键问题,建好宜居宜业“搬迁点”。把规划先行、资金打捆作为基本原则,整合使用各类资金,通过 8.7 亿元的扶贫搬迁资金和各行业配套资金 1 亿元,资金投入集中、效果明显。把解决生态治理问题和保障搬迁用地需求结合起来,将原来每户平均占地 24 亩变为占地约 0.8 亩,实现了宜居宜业与保护生态的一举两得。把搬得出和稳得住通盘考虑,配套建设人畜饮水管道 242 公里、供电线路85 公里、道路硬化 163 公里,新建幼儿园 6 所、新建和改造卫生室 56 个、新建和改造活动室 41 个。由于新村居住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发展生产,群众由最初的政府 “动员搬”变为“争着搬”。

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增资“致富路”。实施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食用菌、畜牧、中藏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带牧户、党员带群众。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推行“搬迁 + 产业、搬迁 + 劳务、搬迁 + 专合”等方式,实施产权入股、转移就业、经商开店、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确保每户有 1 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共安排生态公益性岗位 3016 个,年户均增收 2.16 万元 ;通过产权入股等方式获得资产收益的共有 3803 户,年户均增收 249 元 ;通过经商开店等方式自主创业的有 61 户,年户均增收 3775元。加大对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培训,力争做到每户能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每户有 1 名技术明白人、每人掌握 1-2项职业技能。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打造培育动能“加油站”。对扶贫理念未更新、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泽库县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坚持资金跟着产业转、产业跟着贫困户转、贫困户跟着能人转、能人跟着企业转、企业跟着市场转的“五转”原则,大力发展泽库县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实施“企业 + 合作社 + 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子,使 750 户搬迁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090 元。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产业,突出特色养殖园,联户建加工园,实现了产业长短结合,降低了风险,收益大幅度增加。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形成推广复制“新模式”。针对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难以保障贫困群众特别是失能弱能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问题,贫困群众搬迁后,结合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探索将扶贫资金通过量化折股的方式配置给贫困户,入股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实行股权收益扶贫、旅游收益扶贫等多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创新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不断努力探索,以草地和牲畜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按股分配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打造了“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这样的样板产业,示范带动效果明显,获国家农业农村部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并得到广泛推广普及。

文 / 图 泽库县扶贫开发局

泽库县易地扶贫搬迁东格尔安置区

编辑:马文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