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务老街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同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的中心点,也是西藏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汇地,是一个藏、汉、回、撒拉、保安等多民族集聚的地区。“隆务”,藏语意为“良田集中之地”,隆务老街位于城区隆务河西岸,在不足一公里的老街上,分布着隆务寺、清真寺、二郎庙、圆通寺,在这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栉比共存,成为多年来民族包容与交融的典型地区。
在隆务老街,有这样一个特殊而普通的多民族大家庭,回族女子阿菲亚和藏族男人卓玛他一生育有六个女儿,六个女儿长大后摈弃非同族不通婚的陈旧观念,分别与四个民族的男人组成家庭,家中汇聚着回族、撒拉族、土族、藏族、汉族五个民族,在多年的磨砺中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彼此依存,成就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成为隆务老街多民族家庭的一个典型代表。
女儿们的阿菲亚
说起隆务老街这个人尽皆知的多民族大家庭,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坚韧能干的回族妇女阿菲亚,她既是这个家族的“源”,也是女儿们坚强性格的“源”。阿菲亚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祖上是早年间隆务寺夏日仓活佛从异地招募来的80家商户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场大饥荒席卷中国大地,嫁到甘肃的阿菲亚为了躲避饥荒带着3个孩子和身孕回到同仁县城隆务老街投靠娘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娘家的生活同样无以为继,兄弟们自顾不暇,阿菲亚只得带着孩子借居到附近一个叫做卓玛他的藏族人家里。
1922年出生的卓玛他是同仁县加吾乡人,他曾经是隆务寺的一名阿卡,老实忠厚不善言谈,是一个善吹唢呐的美男子,有一手制作植物唢呐芯的绝技。每当寺院举办宗教活动,当地的藏族姑娘们争相去看,周边村子里流传着“不是去听唢呐,而是去看卓玛他”的说法,由此可见卓玛他年轻时候的俊美。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寺院关闭,卓玛他回到民间靠打零工为生。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从甘肃拖儿带女回到隆务的回族女子阿菲亚。
阿菲亚和孩子们借住在卓玛他家里,勤快能干的回族女子常常帮助单身的男主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俩人逐渐产生了感情。卓玛他是个心地善良、老实慈悲、一心只知道埋头干活的人,他对阿菲亚的几个孩子也很好。伤痛的是,阿菲亚带来的三个孩子因为出天花而先后夭折,只存活了当时回同仁后出生的孩子,她就是家里的大女儿法图麦。
在当时的隆务老街,阿菲亚和卓玛他的婚姻备受争议,常被人们指指点点,甚至有人说她背叛了教门,娘家人也认为她嫁给藏族是件丢脸的事情。无处立足但又必须生活下去的阿菲亚全家只好去了卓玛他的老家同仁县加吾乡满仓村生活,那是一个在山上的藏族村落。一直到1977年,全家才从加吾乡搬迁下来,先后在隆务镇隆务庄村和四合吉村租房子住,直到1995年,才在隆务老街修建了自己的房子,全家人以回族的生活习俗相依为命。
阿菲亚是一个性格要强、能干泼辣的人,为了养活孩子们,她吃过最多的苦,遭过最多的罪。为了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给孩子们一个安稳的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全家在加吾乡居住的时候,村里的人看不起她,说她是回族,常会有意无意地刁难她。那时候生产队里有公用的耕牛,农忙时节每两家使用一头,有一次邻居家用过耕牛以后故意把牛放跑了,阿菲亚带着孩子们在加吾乡的沟沟脑脑里奔波了三天才找到耕牛。找回来,那家人又把耕牛牵走不让她们使用,阿菲亚就跑到邻居家去跟他们打架,硬是把耕牛抢了回来。
还有一年,大概是在1981年,卓玛他在藏医院的工地上守门,大女儿法图麦也在工地上干小工,活干完了,包工头却不给发工资,老实木讷的卓玛他除了叹气没有一点办法。阿菲亚气不过去找包工头讨要丈夫和女儿的工资,和包工头的媳妇打了起来,包工头找来一帮小混混,将阿菲亚打成了脑震荡。在四处求告无门的情况下,老大和老二女儿联络了父母双方的亲戚们,准备去找包工头打架,最后迫使法院受理了案件。后来包工头被开除党籍、包工头媳妇被判刑,还赔付了阿菲亚的医药费,一个没有文化的回族女子靠着保护家人的决心和不顾一切的勇气,打赢了官司。
阿菲亚是个乐于助人人缘很好的人。有年她住院,同病房有一个来自泽库县西卜沙乡的牧民媳妇,因为家里很穷只能顿顿吃开水拌炒面,阿菲亚就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一些。出院后,两家人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牧民叫周格,有时候他来同仁办事还会在阿菲亚家里短住一两天,阿菲亚腾出地方给他们打地铺,哪怕家里再困难也会蒸几笼包子待客。大概在1987年夏天,牧民周格家的日子逐渐好起来,就邀请阿菲亚等去泽库做客,走之前村里人帮助阿菲亚准备了很多烧馍馍和蔬菜作为带给周格一家的礼物。到了泽库后,热情好客、知恩图报的周格送给阿菲亚一手扶活羊,阿菲亚把一部分羊卖掉用以贴补家用,留一部分自己家吃,还给临走前帮忙烧馍馍的村民们每家送了一只羊后腿,善良而慷慨的阿菲亚得到了周格家族更加丰厚的情感和物质回报。
不识字的阿菲亚是个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人,除了回族妇女擅长的茶饭手艺外,还自学了裁缝,每到晚上就开始做衣服做鞋子用以补贴家用。她还自己摸索学会了看一些简单的小病,在隆务老街居住的时候,有一次阿菲亚看见一名藏族妇女抱着婴儿垂头丧气地坐在路边哭,就上前询问原因。妇女说:“加毛,丫头病哈了,医院里救不活。”阿菲亚说“抱过来我看看。”藏族妇女不信任她,说:“医院里都救不活,你能救活吗?”但出于生存本能,还是解开包裹放下孩子给阿菲亚看。阿菲亚试着给孩子放血,熬了一些泻火的汤汁喂给孩子。一周之后,孩子奇迹般地好了起来,藏族妇女拿着酥油和糌粑来答谢阿菲亚。从此以后,阿菲亚在老街的名声就大了,人们夸奖她“上炕裁缝,下炕厨子”“山上是山上的名声大,街道里是街道里的名声大”(本地方言,意为能干厉害,名气很大),说的就是阿菲亚的聪明和能干。
80年代初,阿菲亚在家里养了一头牛,出售牛奶和酸奶维持生计,卓玛他则常年以打工为业,先后在养路段、印刷厂、屠宰厂打工,后来还去一些单位和工程队守门守工地,凭自己的幸勤劳动换取全家人的生活所需。在长年累月的辛苦中,阿菲亚的六个女儿先后出生,逐渐长大,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核心人物。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新的世纪。2010年,卓玛他在吾屯的三女儿家去世,女儿们按藏族习俗给他举办了葬礼,骨灰撒入黄河。2011年,阿菲亚因患直肠癌追随丈夫而去,享年83岁,一个执着坚韧辛苦了一辈子的回族女人从此后就只能活在女儿们的记忆里,成为被后辈追忆的一个传奇。
苦出来的六姐妹
因为特殊的家庭关系,阿菲亚和卓玛他的六个女儿都各有三个名字,分别是官名、经名和不常用的藏族名字,她们在母亲和父亲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人。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阿菲亚的严格调教下,女儿们从小就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她们要学会和面做饭,学会割草喂牛,学会去送牛奶,去菜场捡拾菜叶瓜皮,自理能力很强。年龄稍大一点后,女儿们就出门去打工挣钱,去工地上干小工,去单位守大门,去给别人家的孩子当保姆,女儿们的收入虽然微薄,却是这个贫寒家庭的一笔重要收入。
大女儿法图麦,藏族名字卡毛措,是阿菲亚跟甘肃前夫的孩子,始终被卓玛他视同己出。法图麦回忆说,小时候有一次母亲训斥她,从来不打骂孩子的卓玛他护过来,强悍的母亲一拳打落了父亲的门牙,卓玛他疼大女儿胜过疼自己的亲生女儿们。
法图麦像母亲一样坚强能干,吃苦耐劳。小时候总是天没亮就去背粪,吃完饭以后去林子里捡拾烧柴,除了做家务,还要照顾妹妹们,吃过很多的苦。她才15岁刚刚懂事就去了生产队干活,帮母亲挣工分,后来还当了三年的保姆,一个月能挣15元钱,再后来去同仁的建筑公司干活,每个月能挣到58元钱。之后,她还领着妹妹们去干粉刷和油漆的活,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维持这个贫寒的家庭。19岁的时候,法图麦嫁给了父亲是山东汉族、母亲是吾屯土族的丈夫王灵根。如今,他们的子女均已长大成家,辛苦了一辈子的法图麦和丈夫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二女儿再乃拜,藏族名字索南措,出生于1965年,和丈夫一起在隆务老街开了一家“老街土火锅”,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再乃拜是个性格和善、心灵手巧的孩子,13岁的时候就能帮助母亲缝衣服,还会织毛衣、擀面条、蒸馍馍,是母亲最为得力的小帮手。再乃拜曾经有过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失败婚姻,离异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数年之后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人齐心协力开店挣钱,终于挣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再乃拜是家中女儿里最有想法的一个,心思细腻,考虑问题很周全,姐妹们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去找她商量,如今她的“老街土火锅”成为姐妹们常聚的一个“根据地”。
个性粗糙,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三女儿古雅,藏族名字扎西卓玛,她同样承继了母亲性格里的要强和能干,十几岁的时候就去给人家做保姆,大一点后,又去附近工地上当小工,每天能挣2.50元钱的工资。在砖瓦厂打工时,她遇到了现在的土族丈夫尕哥,尕哥是大姐夫王灵根的亲弟弟。当时母亲坚决反对古雅的亲事,古雅索性不告而别搬到丈夫家居住,在生了儿子之后才被母亲所接纳。古雅的丈夫常年在工地上揽活,开推土机。丈夫还有两个弟弟在吾屯下寺当阿卡,学画唐卡,是古雅帮着带大的。后来古雅还承担了照料父亲卓玛他的责任,她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照料了七八年时间,一直到父亲去世。古雅每天的日子既忙碌又辛苦,要操心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要照顾患脑溢血偏瘫的公公(已去世),农忙时节还要去田里干活,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性格泼辣,吃苦耐劳,干活踏实,在吾屯村名气很大,村里的女人们开玩笑说:“我们打架打不过古雅,干活也干不过古雅”。
古雅和丈夫一共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吾屯的土族画师,画唐卡的儿子则迎娶了曲库乎乡江龙村的藏族媳妇,还有一个女儿在藏医院上班,一家人过得十分和美。
四女儿索菲娅,藏族名字卓玛才让,是家中六个女儿中第一个有条件去上学读书的女儿,也是女儿们中间唯一读到高中的孩子。像母亲一样泼辣能干的她说起话来快人快语,承继了母亲性格里的精明和能干。
索菲娅高中毕业后就去餐馆端盘子挣钱,一个月能挣180元钱。后来经姐姐介绍,嫁给了撒拉族丈夫马文清。索菲娅从1995年开始开铺子挣钱,先后开过电器店、蔬果店以及小超市,但日子依旧紧张,全家4口人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后来,索菲娅投资7000元钱,开始加工风干牛肉的生意,她白天跑出去各摊点收肉,晚上叫姐姐们来家里帮忙切肉晾晒,晒干后再拿到附近超市去出售,没想到风干肉的生意居然一天比一天好,每年都能挣十几万元钱。后来,她和丈夫在隆务老街上修了一院房子,全家4口人总算结束了长期租房的历史。
五女儿海杰,藏族名字昂毛,曾经是同仁县水泥厂的下岗职工,现在隆务镇某社区工作。她在水泥厂工作时,认识了现在的汉族丈夫曹生辉,在母亲反对、姐姐们也不同意的情况下和曹生辉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育有两个尚在读书的子女。海杰与汉族丈夫曹生辉结婚20余年来,两人从未因民族、性格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吵过架,海杰是家里的贤内助,长期以来,她侍奉老人、教育孩子、料理家务,把全家人照顾得细致入微,受到了亲戚和邻里的一致赞扬。她的丈夫曹生辉目前任尖扎县组织部部长,工作上的努力离不开妻子的鼎力支持。
家中最小的妹妹、初中毕业的六女儿开素麦,藏族名字切真措,是同仁铝厂的下岗职工,结婚后一直在家里相夫教子,照顾公婆,目前靠在外打工挣钱过着自食其力的简单生活。
欢乐祥和一家亲
全家人一路跌跌撞撞地打拼,各种奔波和辛劳,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安稳日子,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成为六个女儿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将六姐妹的血肉亲情捆绑得更加紧密。
六姐妹在风雨飘摇的人生中相爱相帮的故事,虽然普通却总有一些打动人心的地方。她们有过彼此间的相互依存,也有过琐碎的抱怨和争执,但是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化解了,也有些东西在岁月的打磨之下愈发动人。目前六姐妹和她们的丈夫以及子女孙辈全部人加起来,家庭人口已经达到了40位,有回族、藏族、撒拉族、土族和汉族五个民族。如果再加上舅舅、姑姑及他们的后人,这将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六姐妹与她们的母亲阿菲亚均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这得益于那一段在父亲的老家加吾乡满仓村的生活经历,以至于后来他们搬家到隆务时,六姐妹才学会了说“街道上的话”(意为隆务方言)。家中的三女儿古雅,除了会说汉语和藏语外,还会说吾屯的土语,常常是在家里跟父亲说藏话,跟母亲说街道上的话,跟丈夫和婆婆说土话,语言能力超强。
父亲的老家加吾乡还有四五位姑姑,女儿们记得不少和姑姑家的亲戚们来往的事情,都是些浓浓的亲情故事。90年代家里在隆务老街买了一块地皮修房子,家里雇不起小工,是姑姑家的几个孩子每天来帮忙干些搬砖垒墙之类的活计,全家人才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房子。2019年,四女儿索菲娅加盖房屋,拆下来的炉渣没地方处理,在亲戚群里喊了一声,很快就有姑姑家的亲戚们帮忙运走炉渣。姑姑家的亲戚们天生就有着藏族人的热情好客,他们重情重义,在家里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一叫就到从不推辞。
每年夏季天气最好的时候,姑姑家的孩子们就会邀请六姐妹及她们的家人去村子里或者周边的草原上野炊,他们扎起帐篷、煮好羊肉,备好酸奶和各种好吃的食品,尽情尽兴地欢聚。这是一年一度的家族感情联络大会,一场将近200人的家族狂欢,两三天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充满了相聚的快乐。姑姑家的亲戚们经常说,不要让后面的孩子们断了联系,我们是亲戚,彼此之间要认识。
四女儿索菲娅记得许多细碎的家庭琐事,那时候她上初中,当时的学费是15.80元,需要母亲东拼西凑才能拿得出来。有一次索菲娅调皮,不小心撞碎了教室的玻璃,班主任让她赔钱,捉襟见肘的家里拿不出一毛钱,母亲哭着去求老师也没用。后来是二姐提前预支了在工地上打工的钱,交给老师才免去索菲娅被责罚。
索菲娅在做风干肉生意之前,以开铺子为生,后来孩子出生无法兼顾生意,不得已将铺子打掉,生活陷入困难境地。五女儿海杰在自己每月只挣2000块钱的情况下,每月给姐姐200元钱,帮助姐姐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家中最小的妹妹开素麦经济比较困难,姐姐们看在眼里挂在心头,经常会塞给她一点零花钱,有时候还叫妹妹出来一起吃饭,改善一下伙食。这些,最小的妹妹开素麦都默默记在了心里;五女儿海杰的两个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都要上班,又没有多余的钱去请保姆,就把孩子送到二姐再乃拜家里,再乃拜一边照顾生意一边帮着妹妹带孩子,直至两个孩子上学;有一年三女儿古雅的儿子出了车祸,古雅要照顾吾屯家中的老人,要种地,还要操心喂牛等家务,实在是分身乏术,不能每天都守在医院里。二女儿再乃拜主动帮助妹妹照护孩子,整整在医院守护了50余天,孩子才脱离危险恢复健康……
二女儿再乃拜回忆起这样一件久远的往事,父亲卓玛他在世的时候,一直有个心愿想去西藏拜佛,但因为家中没有儿子,没人陪他一起去而始终未能如愿。2005年,二女儿再乃拜夫妻前往隆务清真大寺咨询,作为穆斯林可否陪藏族父亲一起去西藏朝拜,清真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8月,二女婿马昇昇凑了5000块钱带着岳父出了门,他们从西宁乘坐火车到了格尔木,然后乘坐格尔木至拉萨的大巴到了西藏,马昇昇陪着岳父去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甘丹寺等寺院朝拜,还去八廓街、罗布林卡等处游览,20余天后从西藏返回青海,马昇昇又带岳父去塔尔寺拜佛,等他们回到同仁,不仅用完了随身携带的100多条哈达,父子俩身上只剩下最后20元钱。长达28天的辛苦旅程,成为卓玛他晚年最暖心的回忆。
按照不同的民族习俗,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在春节、端午、中秋、古尔邦节、开斋节、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里,姐妹们都会为彼此的家庭送去祝福。每当遇上亲戚间的婚丧嫁娶,虽然民族习惯不同,但大家都彼此牵挂,互相往来,从不曾缺席过任何一次重要的家族事务。还是在父母在世时,家里人就养成了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惯,比如到藏历年的时候,女儿们会想着给父亲过一个祥和的藏历新年。当地的藏土族有在端午节转经祈福的习俗,姐妹们也会携家带口前往吾屯与两位土族女婿欢聚。遇上穆斯林节日,父亲虽然不参与,但也从不干涉女儿们过节。父亲和母亲虽然信仰不同,性格差异也很大,但彼此间感情却很好,靠着相互扶持度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几十年。
……
如今,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街坊邻居们时常能够看到戴盖头的回族妇女们在油锅前忙碌着炸馓子、油饼、麻花等特色食品,为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做上一顿清真美食。也能看到开斋节上两位土族女婿忙前忙后招呼客人的憨厚笑脸。还能看到汉族、回族、撒拉族和土族亲戚们围坐一桌,尽情享用手抓羊肉、酸奶、凉面、面片的相聚场面。他们聊着已经过世的父亲母亲,聊着小时候去别人家当保姆的往事,聊着儿女们长大后的各种烦心事,关于生活、关于工作、关于全家人齐心协力打拼出来的寻常日子……全家人用爱与坚韧,用善良和包容诠释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时代内涵,用真切的民族大爱维系着这个普通的多民族大家庭。
岁月无涯,人间有爱,长眠地下的阿菲亚和卓玛他一定能够感受到女儿们深深的怀念和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