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首先要瞄准一个“特”字,要盯住个性化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提供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最终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巴彦淖尔市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产交易集散地、无毛绒分梳生产基地、脱水菜生产基地……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2018年,当地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破行政区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培育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经过两年的发展,六大产业在“天赋河套”品牌带动引领下,一路高歌、齐头并进,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全市六大产业共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近300家,其中国家级5家、自治区级85家、市级167家,年销售收入近400亿元,带动全市20万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年产业化收入11000元,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引领河套灌区农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粮油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巴彦淖尔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经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粮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全市每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小麦年播种面积130万亩左右,总产量45万吨以上;向日葵年播种面积400万亩左右,总产量80万吨左右,形成年加工小麦100万吨、向日葵50万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在北部高寒干旱、无污染的半农半牧地区发展杂粮生产,形成了以旱地小麦、荞麦、莜麦为主的“粗、杂、特”有机杂粮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
乳肉绒产业是巴彦淖尔市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措施,乳肉绒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全市已形成水洗、分梳、染色、纺纱、编织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具有无毛绒加工6000吨、纺纱750吨、羊绒制品760万件的生产能力。在肉羊加工方面,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巴美肉羊新品种,被中国畜牧产业协会授予“中国肉羊(巴美)之乡”称号,出栏量连续5年居自治区第一,已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饲养规模最大、唯一常年育肥出栏、四季均衡上市的绿色肉羊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在乳业方面,全市奶牛存栏14.4万头,年产原奶59万吨,其中有机原奶产量30万吨,已建成存栏5000头以上奶牛养殖示范区3个、2000头以上奶牛养殖基地13个,拥有乳品加工企业13家,设计加工能力80万吨。
巴彦淖尔市是享有盛誉的塞外瓜果之乡:磴口华莱士被誉为“天下第一瓜”;河套苹果梨被冠以“中国丑梨”之美誉;五原黄柿子、晏安和桥灯笼红、黑柳子白梨脆是我国同品类产品中唯一的“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河套西瓜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河套牌蜜瓜风味独特,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纳林牌厚皮甜瓜是原农业部正式命名的优质农产品……绿色生态、纯净无污染的八百里河套平原,让果蔬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果蔬年总播种面积达140万亩以上,其中瓜类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产量达65万吨;蔬菜年种植面积110万亩以上,总产量500万吨以上;果树种植面积4.51万亩,总产量100万吨以上。
蒙中药材产业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自治区重要的蒙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目前,蒙中药材每年种植总面积51.2万亩、年产量28.75万吨、总产值12.46亿元,主要种类有苁蓉、枸杞、黄芪、甘草、锁阳等;成功引种了红花、金银花、板蓝根、防风、牛膝、银翘等名贵中药材,效益可观;“巴彦淖尔河套枸杞”“巴彦淖尔河套苁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乌拉特前旗有“中国枸杞之乡”美誉。在饲草产业方面,依托“粮改饲”试点、秸秆综合利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饲草种植面积101万亩,饲料、饲草加工企业已形成230万吨左右生产能力。
另外,巴彦淖尔市坚持全面发展生物质产业,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其他生物质资源进行整体布局、系统规划、综合处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在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积极推广经济高效、可持续运行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3.1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利用装备设施配套率达98.83%。同时,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工程,全市农作物秸秆理论产量574万吨,可收集量498万吨,目前综合利用率已达到85.2%,为发展绿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 / 巴彦淖尔日报)
三胖蛋食品有限公司葵花籽生产线沙漠种植优质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