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特刊 “扶贫唐卡” 绘就金色谷地精美画卷 草场生态好 生活变模样 “放羊娃”拉毛加致富记

第A4版:特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09 日 星期五   04

“扶贫唐卡” 绘就金色谷地精美画卷

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这里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著名的热贡艺术之乡、安多地区藏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

2016年前,按照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相关要求和动态调整,同仁市建档立卡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93户13169人,贫困发生率20%,是全省15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5年来,金色谷地有了怎样的嬗变呢?

初秋,在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的画室里,七八个二十岁上下的学徒在老艺人的指导下一丝不苟绘制唐卡——绘草图、打底色、描人物、勾金线……每道工艺铸就一幅幅唐卡的不凡。

学徒斗拉官却乎出生在“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吾屯村,厚重的热贡文化从小浸染着他。“我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推荐下,我和姐姐来画苑学习,这几年我们在画苑免费吃住还免费学手艺,姐姐绘制的唐卡已经向外出售了,一年下来有4万元到5万元的收入。现在,学习唐卡艺术摆脱贫困的人越来越多。”斗拉官却乎说。

唐卡不再神秘,“扶贫唐卡”走进寻常百姓家。

据同仁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梁晓华介绍,按照全州“一区四园多点”的发展布局,同仁市编制完成了《同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加快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千家万户”工程,培育了一批热贡艺人和知名文化企业,形成以唐卡、堆绣、藏戏等为主的热贡文化产业群体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

“以创作基地为平台,下设各类扶贫车间20多个,2019年接受培训创业8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573人,力争今年年培训人员达到2000多人,基本实现有意愿的贫困人口掌握一门热贡艺术技能。”梁晓华说。

针对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扶贫产业选择空间小,贫困人口收入增速缓慢的实际,同仁市委市政府依托世界非遗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扶贫”产业,通过联手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黄南州尕藏热贡文化有限公司等4家规上企业,建成唐卡、泥塑、雕塑等4个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创作基地,下设20多个扶贫车间,组织贫困群众培训、就业,提高了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能力。2018年、2019年相继召开了全国性民族手工业扶贫车间现场观摩会。特别是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来同仁调研扶贫工作期间,展示了文化扶贫经验做法,得到了充分肯定。

目前,全市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8名。

为大力推进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和吾屯唐卡风情小镇发展,规划总投资7.79亿元的园区核心主体建筑群相继开工建设,现已完成热贡唐卡艺术馆、热贡文化演艺中心、非遗传承中心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同仁市还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助推园区建设,民间投资兴建10多家画院,投资额近1亿元。全市有各种经营模式的文化企业306家,其中唐卡144家、堆绣18家、泥塑18家、石刻14家、金银加工6家、演艺9家……吾屯村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唐卡艺术之乡”,郭麻日古堡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热贡画院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截至目前,现有的36家非遗传习中心共组织贫困户开展培训52期,每次培训60到90人次,共计3900多人次。今年,下达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90万元,将对小艺人进行补助、培训等,通过“文化+扶贫”发展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为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 / 经济日报)

绘唐卡,描美好生活。 记者 张海麟 摄

编辑:马文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