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文学副刊 紫丁香 又见杏花 三月,怀念海子 清明短吟

第A7版:文学副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26 日 星期一   07

又见杏花

与如今驱车百里甚至千里,只为一睹寥寥数棵杏花芳容而后发微信晒幸福的跟风相比,我当初任教的那个小学校,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诗意杏花村了。

我说的是一所村里的小学校,和校园里那片由杏花营造的意境。

学校是先前的一片杏花林开辟出来的。因为是村小学,规模小,除了几间校舍,再无他置,所以,以校门为中心,西边辟地为校舍和孩子们的娱乐场所,东边除了靠院墙坐北向南一排低矮的教室,依然保留了原来的杏花林。阳春三月杏花开时,只要你走近校门,门边的土墙上,总有一枝杏花,正探身轰轰烈烈地迎接你的脚步,半掩的校门里,杏花夹道,屋舍掩映,或书声琅琅,或孩童雀跃,很有几分古风犹存的意味,令人神怡。如果再深远些,竟有几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况味。

小学校坐落在村子的中央,安静地藏匿在村落之中,但也并不偏僻。像河湟常见的寻常人家,出了小巷,是一条贯穿村子东西、通往其他村落的马路,所以我初次报到很是费了些周折。

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出门几十米,有一个小小的火车站,火车通过时,常常会在那里逗留几分钟,后来我给学生讲铁凝的《哦,香雪》时,总是无端地想到那片杏花林而心神不宁。

所以无论是喧闹的白天,还是寂静的傍晚,总能听到火车进站的哐当声和出站的汽笛声。那汽笛和蒸汽,像村里集体发出的号角,又像带声的炊烟,总能给安静的村庄带来些许振奋人心的消息。比如夏天车站卸下的西瓜,比如隆冬时分抗冻的大头鞋。车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站,那些工区里职工的孩子无处上学,站长就和村委、学校协调,只能暂时在村学校代上。当然,学校也因此会得到一些便利和好处,无非是夏天送一些瓜果,或无票乘车之类的“芝麻绿豆”,老师们也就一视同仁对待那些车站的孩子,如同村里孩子。

正是花样年华,我们几个走出师范校门乳臭未干的学生,来到了这片杏花林,开始了人生最初的修行。

除了本村的老师,新分来的四人因为离家远,所以住校任教。事实上,几个年轻人在一起,正是轻狂的年龄,我们也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既摆脱了家庭束缚,又有足够的悠闲时间用来消磨浪漫,换句时髦的话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但时日一长,一种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感受,我们还是感到了心灰意冷。

校长或许看出了我们的寂寞,在吃饭间歇,看似随意地不止一次地说起自己当年的经历。他说,白天有孩子们喧闹还好过,难的是放学之后,一个人守着空空校园的时候,无以名状的孤独就像顽疾一样挥之不去,也就从那时起,自己拿起了搁置多年的小提琴,以此来排遣内心的忧郁,并与书画结下了一世之缘。

一个偏远的校园,从此琴声整夜悠扬,书香满园……

校长是我的中学老师,为了照顾家,申请到了这邻村,是早年正规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所以自然而然做了一校之长。老师曾自费做过西泠印社的学员,写得一手好字,画也出色,小提琴也拉得好,又会裁剪缝衣。他的老母亲讲究,一身斜襟青衣,非他一针一线亲手缝制不可,是个心灵手巧的全才。

课余间隙,校长就铺开宣纸,泼墨写字,带我们大家写唐诗。简陋的办公室,斑驳的墙上,四周挂满了一首首条幅唐诗,等过一阵又换上新的一批,既简单又奢侈。课余间隙,再一幅幅品头论足,臧否笔画,竟成了小学校独特的备课风采,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被上级领导临时检查工作时看见,传为一时佳话。以后我们之中的一位小青年写得一手好字,就是得益于那时校长的潜移默化和循循善诱。

习字的日子,对于心躁气浮的我们,是一种磨炼。活泼中有方寸,沉静中藏生机,几个月的修炼,心渐渐地安宁了许多。

隆冬时至,湟水枯瘦,万物萧条,大地一片苍茫。而校园里的那片杏林,因为孩子们的活泼而依然生动着,挺着干枝,苍劲有力地迎着北风,有种繁华落尽的风骨。此时,雪花就适时地来了,先是三五片飞扬,极像春日的杏花雨零落,再淅淅沥沥有了声音,一洗冬日的风尘,到最后纷纷扬扬,漫天雪花,将杏林滋润得泥土油湿,黑褐的杏枝越发挺拔矫健。如果仅仅是雪花妖娆的杏林,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因为那些孩子,安静的杏林就焕发出无限的生机。雪花历来是孩子和诗人追逐的精灵,那些顽皮的孩子,此刻哪能放过这个轻狂的机会,正披了满身雪花,在杏林疯狂追逐,顽皮的,脚下一滑,滚了一身泥,逗得大家一阵哈哈大笑,笑声在丝丝雪声中铜铃般清脆。秀气的女孩们,永远是伸展了手臂,用红嫩的小手,接应雪花轻盈地降临。那雪,那杏林,就成了孩子们嬉戏最生动的背景,使冬天有了另一番诗意的美丽和韵致。

本来我们也是未脱稚气的大孩子,又只顾玩乐和教学,对日子就有些自顾不暇。

许是古风犹存的村落的善良和和蔼,许是我们的单纯和活泼,引发了老师们对我们如孩子般的疼爱和温存,

每当我们的一日三餐青黄不接时,总有人悄悄从家里拿来了干粮,有人顺路打满了水,有人隔三岔五邀我们去家里做客,有人拿来了窖藏的冬菜。校长干脆提议中午集体搭伙,并亲自下厨操弄伙食,使本来单调的学校生活,焕发出温暖的人间烟火,滋味悠长。

吃饭打球,习字画画,教书育人。小小杏花林,既充满了高雅情趣,又不失人间烟火。老师们像师长,又像得力的舵手,载着我们,驶向温情宽容、健康向上的人间正道……

我们内心与时俱长的那点青春的狂躁和不安,不知不觉间,在这个集体温和的熏陶中,渐渐化作点点春泥,化作一股内心温柔的雨水,绵绵流长。

生活不再是煎熬,而是安然接受和快乐享受。

转眼到了草长莺飞的季节。但高原的风,还是有些硬,空气有些峻峭。可红杏枝头春意闹,明媚的春光里,疏朗而遒劲的杏枝错落有致,白里透粉的杏花,娇媚中藏了一种精神,既苍劲有力,又娇嫩妩媚,衬了高远的天际,和古朴的院落,美得高古雅致,不忍辜负。几人之中,常常有人拿了课本,搬把椅子,坐在杏花丛中,听孩子们读书背书,那细密的书声就像蜜蜂的吟唱,围绕杏花,嗡嗡地缭绕一个下午,很是惬意。于是人就生出无限遐思和感慨:孔子当年在杏坛下,一边抚弦操琴,一边给弟子解惑,也不过如此吧!只是古琴换成了手风琴,老师和学生也换了新人,把平淡无奇的日子,装点得活色生香,隽永美丽。

春光短促,有人下课穿过杏林,恰好微风拂过,花瓣竟落了一头,自己却浑然不知,如花的容颜,做了青春最明丽的注脚。

如果说白日的杏林,见惯了生动,甚至嘈杂,那么,夜里的杏林,就充满了鲜为人知的情趣和雅致。曲终人散,沸腾了一天的校园暂时安静下来,吃过晚餐的我们,端了清茶,常常坐在小小的杏林里,享受花香带来的安静和美丽。有人拿了一本《大学语文》细看,不时交流一些看书的心得,有时说一些逸闻趣事,有时静静地想心事,此时,连月亮何时爬上中天都不知晓,任时间就这样静静流淌,如水的月光透过树梢,斑斑驳驳洒了一地银辉。每个人被月辉和杏花映得摇曳生动的时候,刚才还喋喋不休的人,好像一时心领神会,受了某种启示,杏林里一时竟变得鸦雀无声,只有习习凉风和几颗年轻的心,在月光里随风荡漾……

而那杏林,被风清月白濡染得倒有了士子儒雅的气质和淑女般从容的仪态。我们就这样深深地被感染着,久久不忍离去。

上课,吃饭,读书,习字,看风景,是我们当时所有的生活内容。

小村距湟水源头海晏,仅十几里之遥,学校又紧邻湟水左岸。有时在校内待得憋闷,我们就去湟水边溜达散心。

夏日的黄昏,太阳的光辉把湟水映照得一片辉煌,连河滩里散落的大大小小的一床滩石,也沐上了一层太阳的金辉,两岸高高的白杨树,像摇动着一树树斑驳的碎玉,唱着给蓝天的私密情歌,又像给湟水说着无尽的絮语,湟水温顺美丽得像一首多情的散章。

我们沿湟水向西漫行。晚岚中的四野,柔和迷离。晚风轻拂脸庞的时刻,刘半农的诗句便如约而至: 微风吹动了你的长发,叫我怎能不想她……

某种美丽的情愫被柔柔地唤醒,久久荡在心头不肯离去。

不肯离去的,还有我们对四野的迷恋,直到暮色四合。

我们享受着杏林焕发的无边美丽。

可人生总是充满意外,一年后,有人深造,有人结婚,有人调离,原先的田园牧歌被生活无情地撕开了她真实的内核。从此我们各自天涯。

人间四月,一圈圈构筑着我的人生年轮。再见杏花,那段迷离的生活,那段温暖而诗意的栖居,徒留下“拄杖无时夜叩门”的向往和怅惘,抚慰着这个世俗而苍凉的世界。



编辑:项青尖措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