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人由于信息接收滞后,面对一些新型的诈骗方式缺少辨别方法和识别能力,有些老人还热衷理财投资,往往会听信一些花言巧语,比如”稳赚不赔”的内部渠道消息,最后将自己的毕生积蓄全部投了进去。那么,如何才能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呢?
真实案例:2021年9月,成都市民陈某(男,60岁),在网上看到免费股市培训班的信息后,主动添加了“导师”微信,随后便被拉入了一个股票交流群。群里定时发送一些分析股票和股指的课程,期间不断有人发出在某APP上炒股票、股指赚钱的截图。陈某有所心动,便下载了该APP,注册账户,陆续投资150余万元后就再也无法登陆该APP,遂发现被骗。
中国人民银行
黄南州中心支行提醒
以下这些诈骗伎俩都是老年人最容易中招的,赶快告诉家里老人吧!
一、投资理财类诈骗
【骗局揭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理财也越来越热,社会上不少人开始将手中的钱用于投资,希望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而有钱有闲的老年人也不例外。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借由投资赚钱的心理,又抓住老年人对投资理财并不了解的特点,以“高收益”“零风险”等作为诱饵,博取老人的信任后诱使其购买“产品”。一旦老年人购买了相关“产品”,不仅得不到所谓的“高收益”,等来的只是人去楼空。
风险和收益都是并存的,凡是号称无风险、高收益的,都是骗局,无一例外!
二、冒充公检法诈骗
【骗局揭秘】
骗子冒充“公检法”等国家工作人员,称受害人涉嫌犯罪,吓唬老年人,为了证明清白,老人往往根据骗子提示,将自己账户的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接受调查,结果被骗。
当接到陌生的电话、短信务必做到“三不”:“不轻信”、“不透露个人及家人信息”、“不转账”,就不会上当受骗!
三、保健品类诈骗
【骗局揭秘】
经常有不法分子通过电话、视频向老年人介绍药品或医疗仪器。在电话中不法分子往往将所谓“药品”说的天花乱坠、包治百病,更会打着免费的旗号请老年人进行试用。一旦老年人心动答应试用,不法分子就会以“邮费”“成本费”等各种借口骗取钱财。实际上这些所谓“神药”可能只是一些没有实际功效的保健品,更有甚者还可能是假药。
治病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不可轻信那些所谓的“神医”“神药”。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如果碰到有人和你宣称所谓的神药,那就基本可以断定是骗子无疑了!
四、“中奖”类诈骗
【骗局揭秘】
骗子冒充节目组、购物平台打电话称“中奖了”,成为了幸运观众,骗子会要求先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实际上就是骗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万万不要贪图意外之财,收到此类中奖信息切勿轻信,和子女商量、打110向警方咨询或前往银行营业大厅询问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