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特刊 “两路精神”的光芒      照亮新时代奋进路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特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10 日 星期五   07

“两路精神”的光芒 照亮新时代奋进路

格尔木市各单位在将军楼公园举行学习活动。

将军楼公园的天路纪念塔。

将军楼纪念馆。

1954年,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中国10多万军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长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由西宁至拉萨,这条宽广平坦的公路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浇筑了一条“生命线”。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在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为青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 青藏公路的修建,西藏人民把它视为一条通往内地的“幸福金桥”,青藏公路的通车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态和古老的运输方式,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了祖国的西南边防,成为西藏稳定发展和维护西南边陲安全的“生命线”。

筑路奇迹——

“七个月零四天”贯通青藏公路

20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和他带领的筑路大军开赴青藏线,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不畏艰难、不惧险阻、不怕牺牲,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齐心协力征服了重重天险,仅用7个月零4天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修通了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雪域天路”,填补了我国公路史上的空白。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将军带领了19名干部1200名民工以及2万多峰骆驼在格尔木破土动工修筑青藏公路。三天后,他们在青藏公路上架起了第一座桥,取名为“天涯桥”,后陈毅元帅进藏路过此地时,将“天涯桥”更名为“昆仑桥”。

当筑路大军西进到离省会西宁800公里处时,格尔木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没有确切的地理位置,一位筑路战士就问慕将军:“将军,格尔木到底在哪里呢?”

慕生忠将军当时就把铁锹一插,一脚踩下去,掷地有声地说:“这就是格尔木。”从此,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戈壁新城应运而生。

1954年7月30日,青藏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仅用了79天,筑路大军就修通了300公里的公路。

1954年8月中旬,筑路大军翻越了风火山,向沱沱河延伸。同年10月,筑路队伍修到了唐古拉山,而唐古拉山是现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段公路。

在修筑青藏公路的过程中,为了纪念一路的艰辛或者铭记某一个人,慕生忠将军一路不断给无名的地方取名,包括风火山、不冻泉、开心岭等地名。雁石坪山下有一片旷野,名叫“韩滩”,这是慕生忠将军为修筑青藏公路累病而逝世的宁夏驼工小韩而命名的地方。

1954年11月11日,青藏公路修到了藏北重镇黑河(那曲),格尔木至拉萨1200公里,全线贯通。同年12月25日,在拉萨,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同时举行了通车典礼。

2006年,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一代代柴达木人正是延续着这种“两路精神”,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在这片浸透血汗的戈壁土地上建设出一座座多业并举、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崭新现代化城市。

让“两路精神”——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北角,有一处楼宇、塔、群雕间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公园——将军楼公园,这是格尔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格尔木的根,更是格尔木的魂。

2010年11月,将军楼成为“海西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活动基地”;2012年,被评为“青海省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被共青团青海省委命名为“第一批青海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海省廉政教育基地” 和“高原海关精神教育基地”……

今年,格尔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搬到了这里。从将军楼公园南门进入,群雕筑路忠魂、天路纪念塔、团结桥、将军树、将军纪念雕塑、景墙、将军楼旧址等建筑,运用雕塑造型、宣传标牌、碑石印刻等描绘着那段辉煌历史曾留下的足迹,让人不禁想起修筑青藏公路时的艰难岁月。

“将军楼公园作为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希望让更多前来参观的游客体验和感受‘两路精神’,更加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将军楼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卢海霞介绍道。

从室内书本式教育转为室外体验式教育,将军楼公园变成了一个开放、共享、全天候的党性教育基地,党员群众走出家门就能学党史,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更加容易获取。

“以前,我们开展党史党性教育都是依托课堂,现在,大家走出去,来到将军楼公园进行教育,把党史放在实景里讲,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参与感更强了。”格尔木市河西街道党委书记张晶晶感慨道。

市民刘女士家住望柳庄社区,闲暇时经常带着孙女来公园“遛弯”,她说,将军楼公园不仅环境优美,更记录着格尔木的珍贵历史,来到公园逛逛,心情好了,还能重温历史、陶冶情操。

“‘两路’精神永放光芒,这不仅是鼓舞老一辈格尔木人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也激励着新一代格尔木人解放思想、科学务实、勇于创新,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格尔木而不断奋斗。”卢海霞说。

传承“两路精神”——

奋进新时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行路难”到“天路畅”的历史变迁,一代代公路人体现了“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使命和扎根戈壁、勇于奉献、奋发图强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精神风貌。

那些以路为家的铁路卫士们则扛起了“两路精神”这面精神旗帜,举步向前,常年守护在铁路一线……如今,铿锵的“两路精神”已响彻在广袤的八百里瀚海。

从格尔木的命名到如今格尔木的发展,将军楼留下了许多见证革命岁月的历史遗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想要从中汲取前行力量,就要不断赋予“两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其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在追寻慕生忠将军他们曾留下的印记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自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柴达木盆地的开发建设,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支援大军在开发建设中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和延续“两路精神”。

1958年,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建设、发展我国钾肥工业的号召,打着背包来到神秘的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上,在荒无人烟的盐湖边扎下了帐篷,打响了钾肥生产建设的第一仗,“扎根盐湖、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盐湖精神孕育在此,时至今日,我国的钾肥工业生产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65年,大批知青和部分退伍转业老兵奔赴柴达木盆地垦荒种地,他们扎根瀚海、屯垦拓荒,谱写出一曲曲“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农垦精神,还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以及赓续开发的新能源……

站在“十四五”新征程上,格尔木市将“两路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加快盐湖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全力推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朝着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新一代的建设者从“两路精神”中汲取力量、获取智慧,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新征程中将倾力描绘柴达木盆地上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黄南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