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同仁市盯紧薄弱环节,压实主体责任,以“四小”举措,高效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全力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据了解,同仁市紧盯人居环境卫生垃圾问题源头,对全市农牧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区域分析梳理、合理分工,建立“主要领导总体抓、班子成员包村抓、村干部分片抓”机制,逐一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节点,着力解决环境卫生难点、痛点问题,确保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有人管、有成效。严格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整体提升的原则,以开展“六清”整治“六乱”为重点,针对交通沿线、村庄巷道、农户庭院、田间地头、河道沿岸等区域每周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清扫活动,清理残垣断壁、打扫垃圾灰尘、拆除违章建筑,彻底整治“脏、乱、差”等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确保不留死角盲区。同时,在黄乃亥乡、加吾乡、扎毛乡等乡镇先行试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以全面打造乡镇“无垃圾示范点”“垃圾分类回收示范乡”建设为中心,利用微信群、村广播、入户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群众增强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切实提高群众广泛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形成干部带头、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通过媒体及时公开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和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抓好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报道,对整改不力、问题突出的乡镇加大曝光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格局。截至目前,发动干部群众、公益性岗位4400余人次,出动机械200余台,累计清理河道60千米,清理清运各类垃圾80余吨。
编辑:黄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