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壮美的蒙旗草原、林海苍茫的麦秀林区、波光粼粼的静谧河流、圣洁静谧的金色谷地……近日,以“保护湿地、助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为主题的“2023江河源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记者随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湿地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组一行走进黄南州,一路上,映入眼帘的美景一扫驱车赶路的疲惫,大家不由感叹“这里可真美!”
在黄南州期间,检查组来到河南县境内的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泽库县境内的泽曲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地查验、随机抽查、汇报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湿地保护情况,旨在深入推进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助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湿地公园总面积383.93平方公里,湿地面积为1382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6%,整个湿地区域内涉及2个乡3个村,原住民有234户1200人(柯生村53户、赛尔龙村77户、尕克村104户)。公园分为四个区,分别是保育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合理利用区……”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才让南杰“如数家珍”地介绍,“公园是于2013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立足于湿地公园的自身优势和特点,逐步建立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新模式,初步打造出一个集湿地保护、湿地科普宣教及有机畜牧业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从现场宣传展示板上可以看到,河南县成立了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明确了机构职责,安排了5名人员编制。“湿地公园在筹建期间修复了42处退化湿地,拆除了水电站、采砂场等违规建筑。历经五年,2018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入列‘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青海首个高寒湿地公园。”黄南州人大城乡发展和农环委主任委员郭启龙告诉记者。
当检查组问到湿地保护成效时,才让南杰自豪地回答:“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湿地面积逐年扩增,面积从原有的28%增加到现在的36%,动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黑鹳频繁出现并繁衍,岩羊种群规模不断扩大,还发现了羚牛、棕熊等一度消失的稀有动物!”
“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近年来,鸟类种类已新增5种,阔叶类植物新增9种。水质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公园内道路畅通,建成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界碑、界桩等保护设施,安装了导览图、标识牌等科普宣教设施,铺设了木栈道、观鸟亭等生态旅游设施……”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补充介绍。
沿着洮河源湿地边的栈道慢步行走,两侧各色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山花形态各异、色彩明艳,不时几只鸟儿拂过水面后又在岸边驻足,碧绿的草山和缓缓流动的河水让人心旷神怡,“生态美”变成了真实可触的“直观感受”。
检查组一行驱车赶往泽曲国家湿地公园,即将到达恰拉湖片区时,被一位正在草地上捡拾垃圾的牧民吸引了目光。
“捡垃圾又不累,我还能为保护湿地做点贡献,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更好了,你们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这位名叫索南卓玛的牧民,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告诉记者:“我们都收到了县上发的藏文宣传册,我知道这片湿地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也愿意做点事,生态环境好了,才能有金山银山……”
听到这番话,泽库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局长才吾高兴起来:“看来我们翻译发放的藏文宣传册成效很好啊!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来!”
即将进入泽曲湿地恰拉湖片区,高高低低的“草剁儿”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突然冒出的一只青蛙把记者吓了一跳。泽曲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科技工作人员才华笑着说:“再往里走还不知道会碰见什么动物呢,别怕,这就是湿地生态好的最好说明啊!”
“这是典型的沼泽湿地!”看着眼前的景观,检查组一行停下脚步拍摄资料照片,泽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技术员才让东周手中正在拍摄实时监测画面的无人机显示屏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从高空俯瞰,河流蜿蜒流向远方,天空蓝白相间,牛羊遍野,湖泊清澈……一派湿地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再次引来惊叹。
才让东周告诉记者,他每天的工作包括湿地保护宣传、无人机巡护、地面实时监测记录等,“科技化手段的运用,让巡护工作科学、精准、高效了。”
“自2015年湿地公园申请试点以来,泽曲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加大湿地内违建查处力度。认真分析问题,找准做好控违拆违工作的着力点,查处了七处违规建设项目,我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十分重视对群众作法律法规宣传,让群众了解违法违建行为所需承担的后果,也让广大群众知道自己也是参与‘湿地保护’的重要一份子,保护湿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才吾补充介绍。
记者了解到,泽曲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还有一个“有力举措”:坚持依法依规严格保护湿地,将违法违规行为控制在高压态势之下,这让破坏湿地的行为明显减少。检查组指出,湿地保护需要“多方共护”,好让“地球之肾”得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进而在“补充地下水”“有效控制洪水、土壤沙漠化”“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 / 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