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国之大者,黄南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奔赴绿水青山的愿景蓝图,全面求索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这片“金色谷地”正在崛起为生态高地,嬗变为产业胜地。
化畜牧为“蓄”牧
展开全州地形图,地表褶皱隆起相对较少的南中部区域格外引人注目,虽因地势南高北低造成高寒气候,但对于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黄南州而言,这块宝地正是“顶配”。
近年来,黄南州依托环境资源禀赋,以河南、泽库两县为重点,辐射带动同仁、尖扎两地积极融入省级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草地生态环境明显向好,畜牧产业发展步入高质量阶段,成为全省首个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和牦牛、藏羊原产地质量追溯全覆盖地区。
这一切,要从一场变革说起。
2001年,名为拉格日的村庄在泽库县宁秀乡建制成立。村民们不会想到,十多年后“拉格日”会变成高原农牧业绿色革命的代名词。
作为泽曲草原上典型的干旱少雨纯牧业村,拉格日村平均海拔3500米,彼时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终致草原超载、草场退化,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512元。
转机发生在2011年初,正值青海牧区推广建设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拉格日村开始探索划区轮牧、分群饲养、种草养畜、分工统售、按劳取酬、按股分配……此后十多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乡亲们探索出了生态畜牧业“拉格日”模式,当地草场逐步恢复了往日生机,村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现代化牧业村、富裕村。
在拉格日村实现整村脱贫的2018年,州委、州政府将“拉格日”模式推广至全州,升格为有机畜牧业的“黄南模式”。此时,黄南州成为青海省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地,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此为契机,黄南州高标准编制各项建设规划,持续推动全州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高端化、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打造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助推绿色有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
如今,泽库县已是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拥有全国首个以牦牛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涵盖牛羊屠宰加工、风干牛肉加工、乳制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细分产业,园区总产值突破 30亿元。当地还拥有全省最大的有机饲草基地和“泽库羊”等多个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首个区域公用品牌“泽优牧品”也迎来了新的更大发展机遇。
与泽库县相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20 年前,河南县就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有机畜牧业。目前,该县的有机草场认证已涵盖全境天然草场,先后荣获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称号。
在河南县,可追溯源头的畜肉产品加工、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迅猛,雪多牦牛肉、欧拉羊肉等8种产品获有机认证,14项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生态有机产品达 330余种,完成 26 项 144类商标注册;三江牧场公司12个系列产品荣获中国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双认证”;启龙牧场的“阿米雪”牌绿色牦牛酸奶、“雪山”咖啡等畅销海内外;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获“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作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市县,河南县发展有机畜牧业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实。
坐拥如此优质的两大牧场和高水平畜牧业,让黄南州有足够底气阔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目前黄南州正全力推动牦牛、藏羊、犏牛、生猪“四个万头”高效养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三个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两个千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1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以及1个产业强镇项目建设,畜牧业成为黄南州厚植生态底色、积蓄绿色动能的最强引擎,绿色强州、有机富州的愿景蓝图已铺就。
由沿黄到“延”黄
黄河流经97公里的尖扎县,是黄南州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区域。作为黄南州的北大门,这里最先承接来黄南旅游的客流和收益,沿黄的独特优势更为其景观种类、旅游品类、开发潜力等带来了新活力。
丹山碧水非幻境,人间天堂坎布拉。黄河岸边这片大自然造化的奇地不仅拥有亿万年来地质生态环境演变之遗迹,还兼具森林植被、高峡平湖、民族风情等特色。今年7月,坎布拉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有望成为省内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
坎布拉景区向东,两幢带有观澜露台的雅致藏式别墅悠然立于黄河之滨。2015 年,益希措姆回到家乡创业,历时三年将古老的噶达庄园规葺一新,轻奢墅宿、品质藏餐、百年庄园,成为许多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尖扎县向四方发出来自“青海民宿第一县”的邀约。
作别庄园,沿黄河而下,在距离尖扎县城10公里车程的地方,整洁的民居鳞次栉比,沿河的藏家乐静待客临,屋顶成串的光伏板闪烁着光彩,这是一个由山赴水的村庄——来玉村。
“来玉”藏语意为“大山的背后”,彼时村民普遍靠山吃山勉强度日,直到 2017 年全村搬迁至黄河边。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尖扎县将来玉村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政企合力打造青海黄河上游首个颇具规模的高端民宿,将江南秀美园林风格与传统藏式民居有机融合,辅以滨河沙滩、露营烧烤等一系列文旅设施,让“黄河民宿第一村”美名远扬。
不只来玉村,梯田围绕的能科乡度假牧场、被誉为“高原小三亚”的德吉村,都是众多游客奔赴黄南旅居尖扎的目的地。当前,尖扎县正以全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建设以坎布拉景区为龙头的“一线两河三环”生态旅游大布局,让新时代安澜的黄河更好造福各族群众。
上佳气候、沿黄沃土、现代化温棚加持,设施农业在黄南同样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9 年,西安人白恒玮偶然来到尖扎县康杨镇,被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引,这个农业门外汉下定决心要在这里种出水果来。经过三年攻坚,如今他种下的高原火龙果已经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人们在青藏高原现采摘现品尝热带水果不再是幻想。目前,尖扎县已建成全州首个热带水果采摘园,建成蔬菜温棚1120栋,迈入全省“千棚县”行列,娃娃菜、辣椒、番茄、草莓、桃、葡萄等12种果蔬产品获国家 A 级绿色食品认证。
沿黄自然还要做好“水”文章。在尖扎县的一湾碧水间,总能看到一个个圆形的网箱,这是当地大力发展的冷水鱼养殖。全县现有水产养殖场8家,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7家,4种冷水鱼获国家A级绿食品认证,注册“李家峡”“黄河魂”两个涉鱼商标,成为全省第二大冷水鱼养殖基地。
眼下,尖扎县以特色果品、蔬菜、冷水鱼、畜禽为种养殖主导产业,以打造“两个基地”“三个产业带”(万亩核桃基地、生态农业基地,沿黄特色果蔬、生态农牧业、黄河水面养殖产业带;浅脑山区特色种植和半舍饲畜牧业产业带;高原生态畜牧业产业带)为目标,初步探索出科学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模式。
将地域禀赋用足、用好、用活,沿黄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尖扎县作为黄南州沿黄资源富集区,为全州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沿黄之路创造了无限可能。
从沐光至“牧”光
近年来兴起的“牧光储”让黄南州也“玩”起了产业混搭。
何为“牧光储”?就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畜牧养殖与储能技术有机融合的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板下畜牧、板上蓄能,赋予有限土地更高产业价值,“坪效比”攀升,创造生态经济双赢。
尖扎县尖扎滩乡五星村是“牧光储”项目的受益村之一。2022年,由电建新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青海尖扎40万千瓦“牧光储”一体化建设项目“落户”五星村。除光伏和畜殖收益外,村民们的“绿色收入”还体现在草场补偿、公益性岗位增收上。此外,五星村还拥有全州首个风电项目,预计每年生产清洁电力约6062万千瓦时,让生态红利更广泛地惠及农牧民。
在青藏高原“追光逐日”的还有民生效益极佳的屋顶光伏。同样落地在尖扎滩乡的来玉村屋顶光伏项目由华能集团援建,共投资385万元安装了光伏面板2034个。自2020年投放至今,该项目已发电130多万千瓦时,收益40多万元。2021年9月,尖扎县、泽库县、同仁市被国家能源局纳入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总投资预计超过 120亿元。
这些光伏板不仅“爬”上了民居屋顶,还“攀”上了温室大棚。走进同仁市保安镇塔相滩,一座座现代化光伏温棚格外惹人注目。这个占地40.8公顷的光伏农业产业园,集光伏发电、节地式日光节能温室等为一体,不仅为当地“菜篮子”增重加码,还助力各族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该产业园的光伏年收益大概在1500万元到 1800 万元之间,蔬菜大棚年收益在300万元左右,400 户家庭每年分红可达 170 万元左右。和屋顶光伏一样,参与该项目的农户既可自用,也可将余电上网售出增收。
近五年,同仁市结合市情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3座集中式光伏电站。仅保安镇赛加村的一个电站就惠及周边 29个村约 6800 多户,村庄后山已被连绵的蓝色光伏电板覆盖近半,颇为壮观。
2023年5 月,《黄南州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工作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明确指出要开展“清洁能源 +”行动,积极融入全省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发展新能源产业是黄南州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贯彻落实青海“四地”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实现“双碳”目标、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助推青南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光热”实践。
目前,黄南州正全力推动一市三县“牧光储”园区规划建设,同仁市、尖扎县“牧光储”综合一体化发电项目加快落地,并获入网许可,李家峡水电站扩机等项目进展顺利,总装机155万千瓦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也已纳入全省开发建设方案。黄南州的“光”明前景,令人期待。
把河谷变“合”谷
同仁市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潺潺格曲河水在当地滋养出了一种色泽金黄、清香沁人的独特果种——黄果梨。它具有清热解表、降压止咳、化痰利肺等功效,是天然绿色食品的优质原料。
经过不懈探索,黄果饮料、黄果醋、黄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同仁黄果梨”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晶黄果”品牌成为青海省著名商标。随着黄果饮料走俏市场,同仁的村村寨寨抢抓机遇,纷纷种起了黄果梨,保安镇赛加村便是成功典型。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