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强基固垒、党建引领、素质提升、治理增效……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禾角日村,乡村振兴正当时。
窗明几净日子“新”
当破晓的晨光洒在崭新明亮的藏式客厅时,更朋尖措的妻子已经开始拾掇自家小院里的花。
“原来在草原上,冬天风大的时候冷得很,到处透风,怕帐篷塌。”想起易地搬迁前“居无定所”的日子,55岁的更朋尖措脸上稍显凝重。
禾角日村平均海拔约3600米,草场1200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却仅有6120公顷,草场载畜量低、各类牲畜存栏低,当地没有任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没有村级特色产业,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彼时,禾角日村还是深度贫困村。
可如今,这里红瓦黄墙,窗明几净,变化大得让更朋尖措这位内敛的藏族汉子都忍不住感叹:“现在变化太大了,村子里还有花园,以前哪敢想这些!”
2018年冬,包括更朋尖措在内的宁秀镇9个村共计724户易地搬迁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暖和的新房。
搬新居,当然要添新气象。
过去,更朋尖措和妻子、孩子因生活拮据,家具不多。2018年脱了贫,土地流转金、草原补奖、光伏补贴等收入不少,老两口的手头活泛起来——旧毯子换成新藏毯,泥土砌成的炉灶变成了金属质地的炭火炉,大衣柜里塞得满满当当,更朋尖措的衣服用衣架一排排整齐地挂着,几乎看不到褶皱。“岁数大了,还爱臭美了!”更朋尖措笑着挠挠头。
老两口的孩子今年16岁了,在镇上的学校念初中。谈起孩子,更朋尖措严肃地说:“他有条件念书,就要好好念下去。”
自己干出致富路
因身体原因,更朋尖措做不了太多体力劳动,以前家里的大部分负担在妻子身上,更朋尖措常年的用药需求,更是让这个三口之家“雪上加霜”。
2016年,情况发生了转变。
泽库县委县政府在这一年开始识别贫困户并进行资助。
2019年,经过一场肾积水手术,更朋尖措的身体逐渐硬朗起来。这一场手术共花费5万多,低保报销后,自己只掏了6000多,这6000多元里,更是有着各项政策补助的钱。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投资100万元到光伏产业,每家分了80平米的房子,村里还得到了100万元的互助资金等等。”禾角日村党支部书记才旦加说。
才旦加还有一个身份,便是宁秀镇的副镇长。
“禾角日村的党支部书记由副镇长兼任,这是泽库县首个范例。”宁秀镇党委书记才让卡说。
因为村子里党员较少,这种做法使得支部工作更加规范,党员作用发挥明显,让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不,在华科尔美食餐厅门前,才旦加正和更朋尖措聊得火热——谁能想到,曾经的贫困户更朋尖措摇身一变成了餐厅老板。
为了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村党支部利用禾角日村到户产业项目资金,在易地搬迁点的沿街街道建设铺面,用于对外出租,使全村人受益。
更朋尖措的餐厅便开在这里,只需支付租金,收益都归自己。从2021年开业到现在,更朋尖措的餐厅一年能赚三四万,加上各项政策补贴,更朋尖措一家年收入能有6万元。
“光等光靠也不是办法,说到底我们还是得自己干起来,把日子过好。脱贫了,我们振兴的干劲也更足了!”更朋尖措在餐厅的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越干越来劲儿。
餐厅里的食客,不仅有省内的,还有甘肃、四川的过路人。更朋尖措经营的不只是一间餐厅,还有他愈发丰富的生活。
正午饭点,餐厅里炒菜、砂锅、面片,桌桌不重样。
忙活完一天,总算可以犒劳犒劳自己了——新鲜土豆、牦牛肉、红辣椒,“咕嘟咕嘟”泛着油花,香气溢出,更朋尖措家餐厅的窗外,从前冷清的小村庄也跟着热乎起来。
2016年,禾角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000元,2023年,已超11000元。
产业发展引人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禾角日村的发展短板在哪里?村党支部融入村民后研究分析,缺少劳力、缺乏技术、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子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使得这里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针对村子的现实情况,村党支部为村民接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村里贫困人口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包括汽修、室内装潢、家具制作及刺绣等多个专业。
除此之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度推动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任务,禾角日村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530万元,实施牦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整合中央财政衔接资金 70 万元以及村级集体光伏收益等100万元购置良种生产母畜 119头;投入省州县财政专项资金280万元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提档升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保障。
“以前在村里没出路,村里只剩老人,如今村里有事儿干,年轻人都陆续回来了!”禾角日村团支部书记卓玛加说。
卓玛加返乡后,几乎认不出昔日熟悉的穷山窝。禾角日村已经大变样:小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子里修了花园,路旁小雏菊迎风绽放。
2016年,在团泽库县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卓玛加参加全省第十二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培训班,靠自己,他开了广告设计公司,现在的他,又回到这里,扎根在禾角日村的发展建设中。
“我们村现在要发展起来了,我有信心让村子变得更好。”同样返回家乡的更尕,现在已经是禾角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会计了。
现在,村民的笑容多了。村里人说,这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福气。
“下一步,我们要积极争取饲草料种植基地、家庭牧场和‘蔬菜大棚’庭院经济等项目,优化我们村集体产业结构,让村民都富起来。”才旦加说。
和更朋尖措一样,泽库县的居民生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稳当”。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泽库县投入8020万元打造“2个千头”牦牛和“2个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改造提升9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饲草繁育基地和仓储基地,启用西部活畜交易市场;完成15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构建“两纵四横十联通”路网骨架;投入资金2592.36万元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设4G基站18座、5G基站46座;争取新建卫生户厕720座……
在今年,青海省继续选取200个村实施第三批乡村振兴试点,重点抓好坚决守住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谈及未来,回到家乡的卓玛加盼望着,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村里的产业发展会越来越旺,乡亲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 /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