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家底”鼓发展底气
黄南州有国家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2处、草原自然公园2处、沙漠公园1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多样。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在慷慨接纳泽曲河的奔赴后,告别富饶的蒙旗草原,千回百转穿过坎布拉的奇峰幽谷,再次流回黄南州境内,在冲出险要的松坝峡之后变得温婉而沉静,如同母亲般哺育着两岸大地。也孕育出隆务河、泽曲河、洮河三条一级支流。
黄南境内的草原、河湖、林海……精灵般的野生动植物常常“跃入”摄影爱好者、媒体人、动植物研究工作者、生态管护员的镜头里。不仅有雪豹、白唇鹿、马麝、岩羊、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贝母等名贵中药材。据统计,仅在位于黄南南部的蒙旗草原就有鸟类230余种、野生动物50余种。
今天,居住在周边的人们对邂逅野生动物习以为常,有时遇到它们被困或受伤,就会主动救助,待条件成熟时再将其放归大自然。
2023年6月18日,尖扎县公安民警在坎布拉镇人工林区成功救助了一只被困岩羊。这是自5月26日尖扎县能科派出所救助被困马麝以来的第四次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前的5月30日和6月10日,分别救助了一只燕隼和一只岩羊幼崽。
在国土面积不足1600平方千米的尖扎县境内,仅20余天,当地政府连续救助了4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是在过去几十年间极为罕见的现象,折射出当地野生动物数量正在恢复增长。
与生活在黄南北部的老人们攀谈,“人进林退”的掠夺式开发到“人退林进”的保护利用这一历史阶段,似乎眨眼间就过去了。然而,他们少儿时常见的野生动物,在销声匿迹很多年后的今天,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当下,正是打造“山水黄南”金名片的关键时期,黄南州努力将生态资源的天然禀赋,转化为推动发展、冲出省门、国门的绿色家底和十足底气。
在2021年10月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国家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授牌。其中,授予黄南州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授予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岁月积淀文化底蕴
每当探访黄南南部草原,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目睹牧人们或三五结伴、或独自一人,手提纤维袋,沿河流、公路“搜寻”垃圾,耳闻牧民对于生态保护的见解。
尽管牧民很难讲清楚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但是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他们心中早已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人、山、水、草原、动物都是一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他们敬畏和守护着大自然,禁止肆意获取一切自然资源,竭力保持生态平衡。
“牧民世代传承的环保意识,为推进河南县生态环保工作营造了非常好的氛围。”在牧区工作和生活了数十年的河南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恩科接受采访时介绍。至今,仅在蒙旗草原各乡镇党委领导的生态保护协会里,自愿加入的成员已逾800人,他们不计报酬,维护着家园的纯净和美丽,这正是黄南儿女身体力行守护“中华水塔”的现实写照。
阿什加、“牧鸟人”多杰、最美生态管护员曲配扎西、“独臂护林员”桑杰加……在黄南,“守绿者”们像保护生命一样守护“中华水塔”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们接续相传的生态保护“薪火”,“燎原”出了全州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精神谱系。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在代表通道介绍了“牧鸟人”——多杰,一时间多杰老人守护湿地的故事不胫而走,频现于“朋友圈”。
2023年5月中旬,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让牧野雪覆冰封。年逾古稀的多杰老人,一如20多年来的每一个平常日子般,天刚亮,吃过简易早餐,便去巡护泽曲草原上的一片鸟类净土——“金滩鸟岛”湿地。
“鸟儿飞临的地方,就是草原上的福地,也是我们牧民的福地。”多杰老人迈步走向广袤的草原湿地,从他深邃的眸子里,你仿佛能看到一个牧人眼中的云天、山水、草原、湖草、鸟兽,那是生活在这方大地上的人们心心念念的沃水丰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依赖草原也守护草原,是牧民通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总结出的生存经验,也是他们保护家乡美好生态而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
建制定规绘制“方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地保障。”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对于正倾力打造“山水黄南”金名片的黄南州而言,因地制宜制订生态文明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性保障。
为此,黄南州全面展开调研、严格审议论证,先后制定并印发《黄南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规划》《黄南州环境督查问题责任追究制度》《黄南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黄南州国家机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一揽子”制度、条例和文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率全省之先推行“林草长制”等制度条例,通过经年累月的不懈坚持,如今黄南州已交出一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精彩答卷:农牧区集体产权改革和“三权分置”等改革成效显著;泽库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为全省典型;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通过省级验收;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河湖长制以优秀等级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在“生态立州”的鲜明旗帜下,由州委领导亲自挂帅,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庞大队伍,正同心守护黄河之南的绿水青山,在全省乃至全国屡屡荣获嘉奖。
据黄南州林草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州设立州、市县、乡、村、林场五级林草长359人,确定网格生态管护员10286人。换言之,每27名黄南人中就有1名生态管护员,每780人当中,便有1名林草长。
全面实现泽曲草原山头有人管、林草有人护、责任有人担,草原生态日益好转。10月初,高天厚土的泽曲草原已泛黄。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泽库县泽曲镇泽雄村巡护站的“铁骑”巡护队成员们早已绑好护腿、戴好袖章,整装待发。随着网格长一声令下,他们驾驶着摩托车向各自的巡护区域疾驰而去。
枯草季节火灾频发,加之湿地地形复杂,消防车辆器械进出不便,“铁骑”们在摩托车后座上安装了自制的铁筐,放上装满水的塑料桶,“移动消防站”便形成了。
“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守护好家园生态安全,我们的付出就值得。”年仅21岁的昂青东知却是泽雄村巡护站的老队员,四年的工作让他对泽曲湿地的每片草场、每条河流都如数家珍。这支最初由牧民自发组成的巡护队,每个月巡护时长达20天以上,他们默默守护草原已经有五个年头了。
“铁骑”巡护队的成长史也是黄南州深入推行“林草长制”的一个缩影,从刚开始看护自家草场到后来巡护整片草原、湿地和林地,对每一位生态管护员乃至每一名参与其中的黄南人而言,持续增长的不仅是他们巡护的里程,还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
黄南人与这片天地山川朝夕相处中,用持续不懈的全力保护,让生态环境一直向好,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用生态文明绘就“山水黄南”大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