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黄南州委、州政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持续优化生态管护员管理新机制,坚持把责任区分搞精确、把工作任务搞精细、把标准要求搞精准,不断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精准选聘,加强队伍建设。各市县紧密结合脱贫地区生态管护员需求,多部门层层审核把关,选聘生态管护员,建立完善生态管护员名单台账,实行乡(镇)、林场、县三级建档的管理模式,做到方案“一年一编”、脱贫户“一户一人”、人员“一年一聘”,管护劳务报酬与绩效考核挂钩,人员动态管理,做到了人尽其用、钱见其效,切实提升管护成效。截至目前,全州林草管护员达10286人,其中林管员4623人、草管员5606、湿地管护员57人。
精心谋划,完善组织体系。紧紧围绕林草资源保护和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林草长制工作,采取网格化管理,建立五级林草长制体系,设立总林草长10人、林草长349人,结合10286名管护员构建全州林草生态管护网格,划分责任区域、明确工作要求,在全州范围内构建完成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全州上下不断探索林草资源管护工作新模式,在尖扎县开展“林草长+维稳网格长”工作模式,在同仁市推行林草、河湖、田、街、路“五长合一”工作模式;泽库县实行“四级林草长+生态管护员+牧户”的“六级连护”模式;河南县实行管护区域“责任田”模式,多措并举确保林草资源安全。
精细管理,提高能力素质。全州认真开展生态管护人员岗前培训,通过生态管护员自学、县乡集中培训、州级专题培训等方式优化生态管护员队伍,不断提升生态管护员基本技能,让各个生态管护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出台《州市县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细则和绩效考核办法》《监督各市县认真按照生态护林员管理细则和绩效考核办法》,开展管护员绩效考评工作。督促各市县及时更新上报生态管护员动态变化情况。全面开展巡山查林、湿地保护、草畜平衡区牲畜核查等工作,确保了林区稳定和草场资源安全。此外,由市县级或乡镇林草主管部门组成考核组,分季度和年度对生态管护员进行绩效考核,作为年终绩效补助发放依据,有效调动了生态管护员的工作积极性。
统筹兼顾,优化管护队伍。为推行林(草)长制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尖扎县率先将1146名建档立卡贫困草管员划归为五个国有林场统一安排,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管护责任片区,秋冬季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夏季开展新造林地抚育工作,确保全县林草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发展。
盯住主业,压实防火责任。充分发挥林草管护员职责,各地管护员深入乡镇、村社、寺院、学校、施工单位、企业、单位等重点区域、重要部位、重点乡镇、村(社)开展多轮次森林草原防火宣传。以林草管护员为基础建立半专业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已建立53支、2967人。进一步强化日常巡护,排查安全隐患,开辟防火隔离带166.5公里,拆除优化经幡和煨桑台492个,割除道路旁杂草214.1余公里,各地管护员扎实开展防火教育宣传、野外火源隐患管控排查、重点区域死看死守等系列行动,切实增强了全州农牧民群众的防火意识,进一步织密我州森林草原防火“安全网”。
辐射带动,助推乡村振兴。通过进一步完善林草产业生态扶贫工作措施,加大生态效益补偿力度,落实森林、草原、湿地管护岗位等生态惠民政策,发挥了稳定增收脱贫的主力军作用。全州10286名生态管护员每年发放劳动报酬1.877亿元,通过林草护林员传帮带作用,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参与林草建设项目,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渠道,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进一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