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文学副刊 故乡明月挂我心 犹记中秋念月声 秋天不语(外二首)

第A7版:文学副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 年 09 月 27 日 星期日   07

犹记中秋念月声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和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小时候总盼着过节,更确切的说是在那些清苦的日子里盼着吃到好东西,但中秋节念月除了吃还很诗意,即使那时我们是尚未识字的孩童,依然能感觉到那份美好。

“月”是什么呢?那是用面粉和枣蒸的一个月亮。“月”有上下两层,是面做的,中间夹着满满一层枣。上层用面做上玉兔和桂树,有的还做上嫦娥和云彩,再点缀上一些红枣。“月”的样子很好看,中秋晚上,家里吃了饭喝了酒之后,小孩子们就要端着“月”到街上去念了。月亮升起来,儿歌念起来:“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帕谷糇(窝窝头)了,盖瓦屋楼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上天井了。”这首《念月谣》是每个孩子都会唱的,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真正明白《念月谣》的含义却是长大以后。“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是用夸张手法,写蒸的月大,一斗麦子才蒸一个,当然很大了。后面的几句则寄托了人们对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念月谣》里的帕谷糇是一种食物,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是何物了。

一轮明月升起来,念月声满街此起彼伏,高低错落,很是热闹。念月时,孩子坐在板凳上,“月”放在面前的小桌上,“月”上面往往都要盖一片蓖麻叶,中间还要燃一柱香,真是香烟缭绕,歌声飞扬,一片欢乐热闹的气氛。清末民初,山东潍县进士梁文灿,以民俗传统节日为题材,写过《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一月一首。八月的一首,写了中秋节蒸月、念月、供月、赏月的过程,其中有“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的诗句,描绘的就是念月的情景。念月的时候有些大人在街上来回走动,有的用手掀掀孩子面前月上的蓖麻叶,看看底下的月做得怎么样,以此来品评这家母亲的手艺。孩子们之间也相互比,看谁家的“月”做得好做得大。念月从月亮爬上树梢开始,到八九点钟月亮升到半空差不多就结束了。各家的孩子纷纷端着自己的月回家,第二天那念过的月就成了家人甜美的早餐。我的母亲不是很巧的人,她蒸的月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精致的,但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念完月踏着月色回家的美好。

中秋念月已经永远成为回忆了,儿时既好吃又可念的“月”已经无处寻觅,那种特有的节日情趣和欢乐如今的孩子享受不到了,我多么希望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能多保留一些富有诗意的民俗。

编辑:李生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