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文化专刊 保安屯垦文化之丧葬风俗(下)

第A7版:文化专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 08 月 29 日 星期一   07

保安屯垦文化之丧葬风俗(下)

破孝

破孝的时间一般在亡人咽气后的第二天早上进行。破孝之人是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他们熟悉整个破孝规程,掌握男女孝衫、孝布的尺寸,只须按亡人生前拟定好的孝单,把预购好的白棉布或撕或剪,做成孝衫或孝箍。

孝子们所穿孝服,在江南“吴地”称之为孝衫。这也印证了明朝建立保安四屯时,一批数量可观的“吴地”军人到保安大河流域屯垦戍边,是他们将吴地的生活习俗和习惯用语带到了榆谷地区,成为保安屯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长子赶制麻冠、丧棒,也是破孝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麻冠的形状据说是仿自明朝汉军便帽,但比原状要大得多。其做法是在白纸上涂抹糨糊,粘上麻线,待晒干后按经纬合围起来就做成了。做好的麻冠耳际旁吊两粒棉球,表示两耳不闻外边事,专心致志守灵尽孝的意思。

一般来说,亡者家人均要着孝衫,谓之“不出门”;亲戚党家或亲朋故友着孝箍。女性用六尺白布,一端缠在头上,一端拖在身后,腰间用麻线束起来。另外,曾孙戴孝叫“蓝扎角”,玄孙戴孝叫“红扎角”,来孙戴孝叫“绿扎角”。因大多数老人见不到来孙,所以戴保安古城“绿扎角”的很少见。

按照老规矩,父母亲的孝要服三年,但现在一般只服一年就换孝了,也有的人家用臂带黑纱代替白孝的。过去服孝子女还会穿白鞋服孝三年,现在这种情况已少见了。

打坟

保安城普遍实行土葬,各家族都有自己的茔地。在“破孝”的同时,请阴阳道士勘定墓穴,并请人打坟。其实许多人家在老人生前早就选定了祖茔里的墓穴,老人去世后请人打坟就行了。但是遇到一些突发疾病去世的,或是提前没有选好墓穴的,得要请阴阳道士勘定墓穴。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保安人的坟头方向都是头北脚南。头北脚南的寓意很明显,保安人的祖先大多来自南方的屯垦军人,他们或战死、或病亡、或老死在榆谷地区,生不能返回故乡,死后一定要魂归故里。保安古城被称之为“屯垦戍边的活化石”,一些远自汉唐近至明清的古墓朝向,见证了一代代屯垦军人的光荣与守望。

打坟的人过去敬称为“土匠”。把打坟的人与有手艺的匠人相提并论,正应了那句老话,“恭敬匠人者恭敬活儿”,就是希望打坟人尽心尽力。其实打坟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体力活,夏天还好,要是赶上了冬天打坟非常吃力。“坟匠”们既要赶时间,又要保质量,为了保证亡人按时入土,达到“高抬深埋”的目的,有时要临寒迎雪,有时要冒雨顶风,有时还要挑灯夜战,不管条件如何,必须得要在出殡之前把坟打好。

以前打坟时请专职的“坟匠”来完成。他们按要求挖好墓穴,东家就会付给工钱。后来由亡人所属的生产队社员来打坟,“土匠”也就失去了打坟的机会不复存在了。时至今日,有些情况特殊的人家也会请人打坟,打好坟后付给工钱。

打坟期间,丧事主事者会按时派人送去茶饭、烟酒。据说送饭者在来去的路上不能言语,默默将饭食送到坟地,等“坟匠”们吃喝完毕便起身离去。如果茶饭有剩余时,就送给附近的放牧人或过路人吃掉,没有路人的话就找地自行处理掉,坟地的剩饭绝不能再带回家里。现在好像没有这么讲究了,送饭的人到坟地上不仅能说话,有时还会跟打坟的人们一同享用烟酒,有时也会帮打坟的人下到墓穴里干一阵土活。

“土匠”们打好坟回来,丧事主事者负责给“土匠”们吃一桌酒席以示犒劳。席上有菜有饭,有烟有酒,但不得划拳吆喝。

吊唁

吊唁时间从丧事的第二天早上开始。也就是说,如果老人亡于子夜前,得从早晨开始吊唁;如果老人亡于子夜后,则从第二天早晨开始吊唁。

通过报丧人告知,亡人家的亲戚党家、左邻右舍、沾亲带故以及生前好友闻讯前来吊唁,焚纸、祭奠、送挽幛、取孝布等等。一般来说,前来吊唁的无论老少径直到灵堂前化纸、跪拜,此时孝子们逐一向宾客磕头还礼,以示谢意。吊唁完毕,就会去行礼、取孝布。完事就有人招呼到桌前,帮忙的妇女们立即端来一碗烩菜,随到随吃。

吊唁这天的规矩很多,贴挽联、写挽幛、念经、“点神主”等等。

挽联

就挽联来说,常用“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俯舔尚有弥留恨,仰哺宁无寸草心”,“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白纸化作黑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朝云暮雨难见影,高山流水少知音”等等。

念经

念经是老早以前流传下来的风俗,主要是请道人阿爷念《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和《对灵经》。

人死了为什么要念经?传说念经可以使死者灵魂免入地狱,早升天堂。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阴阳道士念经的过程很复杂,身穿法衣,手敲法器,口中念念有词,或唱或念给亡人超度。

其过程大约有以下几项内容:先是到拿路路泉边焚香烧纸,然后取回一点泉水供在灵前。隐喻九泉下的亡人能听到孝子孝孙们的哭声。等净手净口后,道士便在灵前开念“开路经”,“报恩经”、“血盆经”等经文。孝子们跪在黄草上听着“十月怀胎娘辛苦”时哭天喊地,悲恸欲绝……

道教超度是一种极富地域文化色彩的祭奠吊唁活动,体现了人口占极少数的汉族群体独特的丧葬文化。道教祭奠活动仅存于黄南这块惟一的汉族村落里,只是现在由于缺少专职阴阳道士,道教丧事超度仪式已经失传了。

点神主

“点神主”仪式在吊唁的下午进行。所谓“点神主”就是在做好的一块柏木牌上,写上亡人的姓氏名讳、生年终月。

仪式举行时,孝子孝孙们披麻戴孝跪于灵前,丧事主事人或一位德高望重者从亡人鼻尖拉出一根红线,对准孝子(长子)的左手中指尖,刺血,然后用笔蘸血在灵牌“王”字上头滴一点血,使之变为“主”字,这个过程叫“点神主”。与此同时还要燃放鞭炮,全家哀声恸哭。

接下来还要在棺材前档上也要补写亡人灵牌。前面提到了,盖好“老家”油漆结束时,寿棺的前横档上除了绘有童男童女外,还预留着一处牌位,等“点神主”仪式完成后就要补写。上写“某某太公(女性是某某府君)讳某某某之神位”字样。

入殓

吊唁这天傍晚,约在傍晚六点至七点左右就要举行入殓仪式。

所谓入殓,就是将亡人遗体由灵床移至寿棺内。届时孝子们焚香化纸,几名有经验的男子将亡人脚上的麻线解开,表示要送亡人上路了。亡人被移进寿棺前得要在棺底铺好褥子,然后将遗体轻轻放入棺内,周围再用柏枝香固定稳当。亡人遗体要摆放端正,平躺仰卧,四肢并拢,手足成一条直线,这叫“行端正表”。子女们刚围拢上前,最后一次瞻仰遗体,哀号永别。

寿棺合上棺盖后随即鸣放鞭炮,孝子们再次恸哭、亲友们赶来致哀,此过程叫“入殓”。

守丧

守丧是指族中男子和城中乡亲们到灵堂陪伴孝子守灵的过程。守丧的时间是从停丧的头一晚直到葬礼结束。这期间除女人外,男人、孩子们都可去守丧。丧家备有夜饭、烟酒糖茶,供守丧人食用。守丧的人可在院里喝酒,也可在厢房里聊天、睡觉,陪伴孝子们消磨时间并准备第二天送葬。

丧饭

保安古城的丧饭制做得很有特点,丧饭是在吊唁当天制做的。一部分妇女背着面粉到轧面铺去轧面,面片须是旗花状;一部分妇女将小麦淘洗后放到“踏窝”里舂皮准备“蒸子”;一部分妇女负责切割肉丁、洋芋、萝卜、豆腐等。

等守丧的人们吃过夜饭,妇女们就要烧火煮肉、小火熬“蒸子”。凌晨五六点钟左右,妇女们就会在大铁锅内下入旗花面条,加入咸盐等佐料熬成一大锅“蒸子”饭,供送葬、抬丧的人们食用早饭。

等到葬礼结束后,妇女们把剩下的丧饭盛在大铁桶里,分几组人挨家挨户去送丧饭,此谓之“舍散”。

敲丧鼓

传统的哀乐器具有大鼓、镲钹、云锣。出殡前的凌晨五点左右,守丧的人们自发到保安城的大街小巷里敲丧鼓,目的是摧促和提醒亲朋好友、亲戚党家、左邻右舍、沾亲带故的人们该起床送丧了。

一通紧急的丧鼓敲响后,人们纷纷赶到亡人家里,有孝的亲戚党家进院后立即戴好孝布,并随群众一起吃丧饭。

出殡

吃过丧饭,约在早晨七点钟盖棺起丧。

届时丧事主事人一声大喊,“起灵!”此时鞭炮大震,锣鼓齐呜,长孙手持引魂幡前行,长子双手背扶灵柩棺头、送葬的乡亲们在两边相帮一起抬出大门。大门口点燃一堆柏枝香,焚化纸钱时儿女们齐声恸哭。

大门口早就准备好了丧架,众人把灵柩捆绑在上面,由八个强壮的小伙子抬起灵柩从燃烧着的柏枝香火堆上穿过,开始朝祖茔出发。习惯上不使用车辆送丧,无论远近都要人抬,这就是所谓的“高抬”。按风俗习惯,一旦起灵后灵柩绝对不能落地。途中会有送丧的人不停地轮流替换抬棺。

一路上孝子们放声哀号,幽锣悲鼓催人泪下,一场生死别离的悲痛萦绕在晨风中,显得十分凄楚。抛撒纸钱的人一路上不停地把“路钱”抛向空中,遇有拐弯处就会有人燃放鞭炮,鸣锣开道。沿途所经亲戚党家,会有人在家门口点燃一堆旺火,磕头为亡者送行。

下葬

保安城普遍实行土葬,各家族都有自己的茔地,按辈份大小,男左女右,依次排列下葬。凡婚后不正常死亡的如刀抹、绳吊、跳河、难产等“横死”者,一律到“烧人沟”火葬。

灵柩到达墓地后,先往墓坑里抛撒纸钱以示祭奠。很早以前,还有往墓穴里抛撒银圆铜钱的习俗。据说这是给“土匠”们的赏钱。此时的“土匠”派出一位“扫堂人”下去,通俗点说就是给“老家”清扫墓室。“扫堂人”用麻钱在墓底下摆成北斗七星状,并在墓坑顶端的小龛里安放“长明灯”,然后清理净墓底的脚印退出墓坑。接着众人拉绳索,把寿棺徐徐下到墓坑,由长子背对墓穴先扔三锨土,送葬的众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坟。

孝子们跪在墓下方恸哭不止,等到坟头的土堆攒起后,烧纸钱、奠烧酒,一阵鞭炮声中所有的送葬人员一起跪拜亡灵,孝子们要向所有送葬人员磕头致谢。事毕,孝子们小步跑至村口下跪,向送葬人员再次致谢。

净宅

灵柩一出门,家中就要进行打扫。先烧掉亡人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再用烈酒泼洒室内外以示“驱邪”灭菌。旧时还要在停放过亡人的堂屋正中地方,放置一大袋粮食,然后在烧纸盆里发一点面,等送葬的人回来,面若能发起,说明先人走得无憾,并能保佑后人们发家致富,家道兴旺。现在这一习俗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还有一些风俗仍在延续着,比如净宅后还得在大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葬回来的人净手。其实,除了家中至亲及党家人外,送葬的乡亲们各回各家了。待送葬的人们回来后,净手从火盆上跨越进门,以示去尘辟邪。

“服三”

送葬后的第三天,也就是老人亡故后的第六天,保安人习惯上称之为“服三”的日子。

这天早晨孝子们披麻戴孝到新亡人坟头“攒土”。所谓“攒土”就是对新坟塌陷部位培土、安置石质供桌、烧纸奠祭等过程的俗称。

给新坟攒土时,解下孝子腰间的麻绳,两个人扽紧麻绳分别站在坟头坟尾从下往上捋,这样就能保证坟头位置周正。

习惯上,由女婿们背负着石桌到坟前安放。其意大约是提醒女婿们知晓“一个女婿半个儿”,希望他们在老人去世后负起责任,多多关照家中老小。

“攒土”回来后,还要请亲戚党家及丧事主事者一起结算丧事开支、研究“五七”念经、解决并确定亡人的遗嘱等活动。同时还要请亡人生前的故友、村子里的耆老、“土匠”及主要帮厨人员吃答谢饭。

是日子夜,孝子在一位老者的带领下披麻戴孝到城内各个巷道口跪拜鬼神。怕惊扰到鬼神,他们不能举灯,摸黑走到一个个巷道口,高声跪拜——阿爷们,孝子给您磕头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孝子凄楚的呼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回荡在夜空里,显得格外瘆人。要不是听到群犬乱吠,被惊醒的人们恍若置身于阴曹地府,胆小的人会彻夜难眠。传说巷道口是亡人们生前晒阳洼的地方,孝子给这些故去的老人们的鬼神磕头,是祈求地下的阿爷们不要欺负新亡之人……这种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早被废止了。

“服三”后的每天早晨,孝子们披麻戴孝给亡人上坟至“五七”为止。

“五七”

“五七”是送葬二十九天的祭奠日。“五七”活动主要是由女儿们出资举办,相对来说比较隆重。按旧习俗得要请阴阳道士念经,到城隍庙照灯诵经,同时还要念祭文等等祭奠活动。

时至今日,随着阴阳道士的谢世,加之城隍庙尚没完全恢复,道教活动已淡出了丧葬文化活动,以至于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教为何物了。但“五七”这天的法事活动仍在进行,念经者则由一群诵读汉传佛经、自称为嘛呢阿奶的老人们在道教城隍庙里进行。

这天还得要请文笔好的人撰写祭文,并要诵读祭文。祭文只有一份,根据亡人生前艰苦创业,教育子女,乐善好施,勤俭持家等事迹撰写,诵完后火化。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亡人子孙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亡人功德为主。保安现行的祭文多采用四字或六字固定格律,若能全部押韵后朗朗上口,便是上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日族长或亲朋故友们根据亡人的遗嘱,帮助亡人家兄弟姊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亲戚党中存在的矛盾纠纷,化解矛盾并使之“拉和”重归于好。这一点具有积极意义,值得称道。

三周年

亡人故去的第三个年头谓之“三周年”。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纪念活动。亡人家炸油饼,凡是行礼的人家都要回赠一个油饼,亲朋好友另有一份。现在这一习俗已经革除,因为在吊唁行礼时已经回赠了毛巾,不再炸油饼答谢了。

后记

保安人普遍实行土葬,火葬仅限于“横死”之人。此外,未经嫁娶的年轻男女去世后,一般实行火化。旧时有死者无嗣不入祖坟,在外亡故后其灵柩不得入家等习俗。旧俗还规定,孝子在服孝的“尽七”时间里不出门、百天不串门,谓之守孝或服丧。“尽七”(七七四十九天)以后,还有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等祭祀活动。根据以前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孝子们在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前脑留一小撮头发,称之为“ 孝头”。全家人穿白鞋,男子腰束一条白布带为“孝带”,妇女头带“孝箍”,不准赴宴饮酒和参与娱乐活动。现在,这些习俗已经被革除,孝服期间只用黑布制作袖箍带在胳膊上,简便多了。服孝三年期间,所有党家户族春节期间家里不贴春联或贴白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三周年脱孝后方可贴红对联。

古城保安的屯垦后裔们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中原文化的遗风遗俗,整个群体社会面上对儿女尽孝提出严格要求。尤其是父母年迈后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身体不能自理,特别是父母年老后痴呆了、脏了、臭了、大小便都不能自力且脾气更坏了的时候,儿女们更应该多点理解与关怀,更应该孝敬和尊重他们。要知道一个连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肯定是一位斤斤计较、眦牙必报、行为不正的忤逆之徒。而这样的忤逆之徒是人们所不容的。人们常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所以,如果老人们在世的时候不能尽孝尽责,老人们故去后大操大办也会被乡亲们戳脊梁骨的。

编辑:陈思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