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承认:美,就是一种力量。在青海黄南,我看到“美”是如何成为脱贫攻坚主力军的。
这里的美,不仅在黄南令人沉醉的美景,辽阔的草原和湛蓝的天空;还在于精美的唐卡和精巧的堆绣、富有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藏族服饰品;最美的,其实是奋斗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创造着美的人。
黄南州共辖4 县,同仁县、泽库县、河南县和尖扎县,在短短一周的“脱贫攻坚在行动”媒体行期间,我们的脚步遍及黄南四县。在同仁县,我们遇到了扎西尖措和曲智两位唐卡大师,为了更好地传承唐卡绘画技艺,他们建立了龙树画苑,还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承传统,广泛培养热爱唐卡艺术的弟子。
在龙树画苑的“扶贫车间”,贫困户学习唐卡,不仅完全免费,还有生活补贴。我看到一位学徒一直蹲在地上,描绘唐卡底端的花纹,他已经在这里学习了两年。龙树画苑总经理完德说,唐卡艺人从学徒到出师,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一旦出师,画出的唐卡就不愁卖了。
在同仁县吾屯下村,我们见到了当周,通过当地脱贫的一系列举措,他学起了唐卡绘画艺术,为了开拓售卖唐卡的渠道,他还开起了店铺,如今,当周绘画唐卡的收入成为家中重要的经济来源,实现了脱贫致富。在同仁,还有很多和当周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他们手上沾满颜料,长时间地蹲在地上或者半跪在画架前,但仍全神贯注,一笔一划,用手中的画笔勾勒着脱贫致富的蓝图。
在泽库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还有成群的牦牛和藏羊,更被那些为了实现草场生态和牛羊饲养共赢而奋斗的牧民所打动。泽库拉格日村,平均海拔3700 米,“缺氧不缺精神”的字眼映入眼帘。我们见到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拉格日模式”的创始人俄多,阳光下,他眯起眼睛笑着接受采访,他能听懂普通话,也能说一点,也许是因为有些紧张,也许是因为阳光太盛,他不断摩搓着手掌,手心渗出了汗渍。
走进拉格日村搬迁户的新居,我们看到了贫困社员索托和关贝的新生活。他们通过流转草场牛羊入社,从而获取分红,年收入大大提升,搬进新居之后,他们再也不用为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发愁,以前住在草场的帐篷里,他们要骑上摩托车早晚送孩子上学,现在,学校就在“易地搬迁”后不远的地方。
在拉格日村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采访结束即将离开的时候,正赶上村里孩子的活动时间,原来这会儿是村中自设汉语学习班的休息时间,这个汉语班里既有村里汉语好的人,也有外地大学生前来支援,历史还挺悠久,事实上,俄多的汉语就是在这里学习的。在这里,“扶贫先扶智”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
离开高海拔的泽库县,我们进入了河南县和尖扎县,两地的“易地搬迁”扶贫模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河南县优干宁镇的幸福家园小区迎来了草场上的牧民,琪木太带着自己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小外孙女住在这里,她的小外孙女不会再像自己的姥姥和妈妈一样,面临没有学上或者早早退学的困境,在新居的家门口,9 月,小区幼儿园即将投入使用。流经尖扎县的黄河水,清澈无比,德吉村的村民们从海拔2800 到3400 米的山上搬到这里,背倚青山,面朝黄河,载歌载舞,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还过上了幸福生活。
动人故事还有更多。泽库县宁秀乡尕日当村的“第一书记”张文杰,原本是黄南电视台新闻部的记者,在2015 年抽调到尕日当村,参与一线扶贫工作,在他看来,无论哪份工作,他都始终在为群众服务。
还有那些贫困县的创业者们。美丽的藏族姑娘东格央宗拉姆,告别美国特洛伊大学的留学生活,回到自己的故乡,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把藏服推广到世界。草原上,青切加灿注意到草场牛羊粪堆积会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他创新思路,变废为宝,雇佣贫困户,将牛羊粪作为环保燃料进行生产和售卖,带动地方脱贫。
讲不完的脱贫故事,道不尽的美丽身影。在黄南州,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们,正在努力地改变着家乡的面貌,让美丽的黄南更加美丽,也让自己的身影,成为了大美黄南的一部分。(来源/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