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文学副刊
第A7版:文学副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 05 月 31 日 星期五   07

意卓拉姆——从探索到自信

意卓拉姆——从探索到自信

龙仁青

近日,观看黄南州藏戏团演出的大

型传统藏戏《意卓拉姆》,当熟悉的旋律

响起,即刻想起了第一次看这台藏戏的

情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

年,正在上中学。这台藏戏在家乡的海南

州影剧院演出,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去观

看。端坐台下,一开场就被深深震撼,满

眼的光彩,满耳的旋律,不但眼花缭乱,

也耳花缭乱。那时候,这台戏不叫《意卓

拉姆》,而是叫《诺桑王子》。这是沿用了

藏族传统八大藏戏中这台戏原本的名

字。之所以沿用传统名称,我想是有原因

的。这台藏戏从传统藏戏被改编成现代

藏戏的初期,创作者虽然已经懂得如何

借助现代戏剧手段,让传统藏戏绽放新

的光彩,但在理念上尚有些束手束脚,少

了一些大胆创新的勇气。这样一种情态,

就遗留在了名称上。

后来,这台藏戏又历经几次重新改

编,名称也改为《意乐仙女》。这个名字,

其实就是把意卓拉姆意译成了汉语。从

这个汉译名称流露出的,是创作者希望

汉语世界了解自己文化的心态。为了走

近更多的汉语观众,便从名称上做出了

这种解释性的妥协。但这样的做法,是否

真的有效,却并不见得。记得我曾在一篇

小说里提及意乐仙女的故事,小说发表

出来,发现编辑理所当然地把意乐仙女

改成了音乐仙女。他是把意字当成了一

个错别字,把该念欢乐的乐的这个字,当

成了音乐的乐。对这位编辑来说,意乐仙

女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陌生名字,而音

乐仙女却在西方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中

有类似的概念。

这台藏戏现在的名称叫《意卓拉

姆》,放弃了之前的汉语意译,而直接采

用了音译的方式。这种做法,其实在一定

程度上表达了一种文化自信,一种文化

的回归。不用刻意地去妥协或去投其所

好,保留一定的陌生化反而呈现出文化

的异质性,提高了辨识度。这让我想起了

有关翻译的一个概念:异化与归化。异化

表达了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是一种保

持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愿意学习和

吸取他者文化的主动行为,而归化则表

达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迷恋和看重。或者

说,异化的用意是凸显个性,而归化则试

图消解。所以说,如果此前《意乐仙女》的

名称尚有一种试图被归化的尝试,或者

叫妥协,那么,《意卓拉姆》则表达了对自

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诺桑王子和意卓拉姆是这台藏戏的

男女主人公的名字,用谁的名字,其实也

是有原因的,是由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

化背景所决定的。这让我想起了藏文木

刻版的《西游记》译本。大概是清末民初,

《西游记》被译为藏文,名字却改成了《唐

僧喇嘛传》——那时,佛教在藏地广传、

盛行,广大藏地的人们虔诚向佛,文化取

向自然也有了偏重佛教的侧重点或兴趣

点,比之取经路上那些降妖除魔的故事,

唐僧这个人物及他西天取经的作为,更

能打动笃信佛教的人们。在万玛才旦的

电影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里,有一段

情节是几个沙弥在寺院里播放电视剧

《西游记》的录像。小沙弥们被孙悟空与

妖怪打斗的情景所吸引,但他们的师傅

却不以为然,他说,唐僧喇嘛取经成功才

是最重要的,路上的那些经历再艰难也

已经烟消云散,不值一提。文化的历史背

景,决定了文化不同的视野。

藏戏《意卓拉姆》,是一台非常成熟

的作品,从剧本、表演以及舞美、灯光等,

无不呈现出一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甚

至信手拈来的从容与自信。从《诺桑王

子》到《意乐仙女》,再到今天的《意卓拉

姆》,其实投射出了青海安多藏戏一路走

过的坎坷与辉煌。从最初怀着尝试心态

的摸索与探究,到后来希望外界有更多

了解的靠近与妥协,再到今天以适度的

陌生化表达,借助现代舞台表现手段,结

合传统藏戏特色,呈现安多藏戏的传统

样貌,更多地体现族裔文化的异质性,提

高辨识度,使这样一台藏戏在从整体舞

台语言上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编辑:陈思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