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力岗,我来了!
傍晚,接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准时出发上山的消息,卓玛心里有些紧张,也有些激动。虽然已经早早准备好了洗漱用品和行李,但她还是细细检查了一遍。卡力岗山上的那所学校,她主动请缨,憧憬着的地方,也在她心里无数次描摹着……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一线教师,想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这一夜,她失眠了。
卓玛起了个大早。初秋的小镇,风轻柔、凉爽。素有“小江南”之称的黄河岸畔,秋意似乎还没有到来。空气中夹杂的香蕉梨和李子的甜津津的味道,温柔了小镇的清风。皮卡车在街角拐过几个弯,上了旁边的岔路。汽车在蜿蜒曲折的路上行驶着,金灿灿的阳光,从湛蓝的晴空洒下来。山路两边的土山似乎穿上了金色的外衣。越往上走,道路也越来越崎岖。有几段路坡度很大,车子在匍匐前进。终于,到山顶了,眼界突然变得开阔起来。向南眺望,青绿黄河的清秀身姿此时婀娜多姿,在崇山峻岭中缠绵着。新区高楼林立,星星点点的新式建筑若隐若现。俯瞰北部,苍茫的大山深处,风和云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的南面和北面呈现出的景象让人惊叹。
“卡力岗”藏语音译,是高山、雪山,平均海拔3000多米,这里干旱少雨。居住在卡力岗山区的藏族群众说的是安多藏语方言,那里也有浓郁藏族生活风俗的回族群众。相传,形成这种特殊民族文化信仰,来源于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据民间传说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马来迟来此传教,劝化当地人信仰了伊斯兰教。这对于说藏语的卓玛来说是有益的,毕竟教育工作离不开语言交流,只要信念在,在这个多民族聚集地,相信会开出民族团结之花。
昔日卡力岗,旧貌换新颜。
卓玛透过车窗望着:大路两边成片的青稞已露出金色的锋芒,沉甸甸的麦穗,麦芒根根向下,似生活在高原上的人,谦虚地低着头。“几处青稞熟,深忧白雨伤。”丰收的青稞是庄稼人的宝啊!豌豆地里淡紫色、白色的豌豆花星星点点,饱满、弯弯的豆荚像含笑的小姑娘上扬的嘴唇。
“丰收的季节,充满希冀。”她想。
汽车缓缓行驶,德恒隆乡政府到了。远远看到前面红白相间的楼房,楼上几个醒目的大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空旷寂静的山上,鲜艳的国旗飘得很高很高,那就是学校。眼前的校园让大家耳目一新,宽大的操场铺着绿色的塑胶,干净整洁,几栋四层的大楼,静静矗立着,这是座半寄宿制学校,有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昔日,低矮的小土房、残缺的墙壁、小小的木窗已经成为历史的河流。简单的午餐后,卓玛开始收拾宿舍,她被安排在教师公寓楼二楼。休息时,她和老友视频通话:空空的宿舍,一张桌子、一个板凳、一张和学生宿舍一样的单人床。此刻,除了安静还是安静,她说,你看,这张床,她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我年轻时的岁月……她说,明天起,她要和她的卡力岗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努力。
君去山野勤珍重,他日劳您改诗词。
起初,听到卓玛去卡力岗山上支教的消息时,我们有点震惊。这个女人,身体不算壮实,年龄也不够年轻。在从教二十多年后,她想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毕竟支教是需要勇气的,作为异地支教的志愿者,需要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忍受艰苦、孤独的工作生活环境。她说,她忘不了小时候,他们村没有老师,村支部书记挽留执意要走的实习生们的话:“有困难我们村里每家想点办法给你们解决,娃娃们需要你们。”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太阳渐渐落山了。今天,卡力岗的落日格外温柔,夕阳伴着一条橘黄色的带子渐渐落入了山后,只一会儿功夫,无数的星星像草原阿妈的眼睛布满了天空。
有人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