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黄南报理论专刊 答好“四道题”让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浅谈黄南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之行业贡献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探索

第A7版:理论专刊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一   07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探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与文化产业体系,应进一步厘清中国文化产业的来龙去脉,精准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内涵,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一个长周期、大繁荣的阶段,将展开一幅波澜壮阔、响彻寰宇的鸿篇巨制。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状下,探索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能够深化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探寻新的文化创新动能与发展途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攀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

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作为文化走出去的灵魂,不断扩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用数字技术带动文化出口,持续提升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文化话语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可见,我国将文化强国战略放在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在文化强国的征程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不断谱写着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文化与多业态深度融合

实现全面融合发展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信息、建筑、制造等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与高渗透性,能够与各类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催生新发展动能,全面赋能产业升级发展。以“文化+”为核心,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趋势。

伴随着文化消费的提升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场景式、沉浸式旅游消费的潜能逐渐被激发出来,对于旅游资源禀赋的传统认知与理解逐渐被打破。如陕西“长安十二时辰”项目通过历史民风民俗的体验,吸引了大批游客;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已批复24家单位。同时,“文化+”的交叉研究催生了新的文旅业态和模式,例如,艺术+科技、民宿+休闲等。文化与科技、工业领域的跨界融合更催生了高稀缺性、高吸引力、高附加值的产品,能够确保现有文化创意从工厂进军市场,继而升级为发展红利,达到经济和文化联动目标。

后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复苏加快

焕发新的活力

2022年底,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优化,聚焦高质量发展、全力恢复经济成为2023年的发展主题,文化旅游被抑制三年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线下餐饮、旅游、购物等逐渐活跃。

消费端——2023年春节文化旅游复苏强劲。春节档期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67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1.89%,观影人次接近疫情前水平。春节旅游持续火热,春节假期期间各大景区游客爆满,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双创新高。如西安城墙景区春节期间接待游客43.7万人次,门票收入约2400万元,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82%和193%。由于游客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很多景区制定了限流措施,呼吁广大游客错峰出行,以实现让景于客的目的。

企业端——头部文旅企业已经着手积极布局,力争找回“失去的三年”。不仅发力业务规模增长,也积极推动产品和业态升级。如华侨城联合广东顺控城投置业有限公司以总价20.5亿元拿下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欢乐海岸旁商住用地,拟打造为欢乐海岸PLUS二期项目;《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出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高质量文旅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公共文化空间业态不断完善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先后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确保为公共空间建设增添更多休闲功能,继而形成非遗传习所、社区文化馆、流动美术馆、市民大讲堂、文娱空间、博物馆、休闲体育场所等特色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拓展服务功能,全面激发公共空间文化发展活力。目前我国所创建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效融合了餐饮、阅读、展览以及艺术等各种业态,从而实现了国内多业态跨界融合,不仅为民众提供多元化服务,也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型载体。

“十四五”期间,随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意见》《“十四五”文化与旅游发展规划》等诸多文件的颁布实施,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构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小而美”的大众文化新形式,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与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 / 青海日报)

编辑:黄南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